鞏固療程進階之三(Consolidation II C

 

相較於之前療程的漫長與繁瑣,本次治療僅注射兩罐藥劑(瀟灑哥Endoxan〕與阿華西Ara-C〕),當天即可完成,這讓我感受到許久未見的幸福。唯一令人遺憾的是,王建民先發道奇的比賽因雨取消,改成凌晨轉播的結果無異宣告:我無法觀賞LIVE
 
 
開牧場的黃兄走了
 
 
於是,漫長門診等候變得非常無聊,所幸碰到一位病友家屬,聊了幾十分鐘,竟然得知病友黃兄往生的消息,讓我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黃兄大我兩歲,家族世代經營牧場生意(做成的鮮奶供應王建民廣告的那家),他的血癌類型與我類似,已順利完成十次療程,正在接受為期兩年的低劑量化療。原本以為復原狀況良好(事實上各項指數都很漂亮),卻這樣「突然走了」。就在他往生的前幾天,我倆恰巧在等候門診時遇到,一起坐下來暢談了半個小時,當時只覺得他神情憂鬱,眼神一直飄向遠方,但是話卻說個不停。黃兄當時一定沒想到,幾天之後竟然就要告別人世。
 

 
門診化療
 
   
門診結束、批價與領藥之後,隨即前往「化療等候室」準備注射。由於適值中秋節前夕,來院門診化療的癌症病患多的嚇人,我帶了一本《蘇菲的世界》打發時間,讀著讀著沈沈睡去。醒來的時候,已近中午,於是買了一份一號餐(飲料:熱咖啡)當作午餐。吃飽喝足返回化療等待室,廣播放送:「40號請到E治療室!」,呵呵,王建民沒有先發,換我代替他先發。「丟一場完全比賽吧!」我告訴自己。第一罐藥劑剛打沒多久,我又沈沈睡去。不知過了多久,睜開雙眼時,護士對著我微笑:「吵到你了!」由此可見,剛剛必定是鼾聲大作。醒來後,繼續讀著《蘇菲的世界》,讓我一直納悶的是,這本書很有名,寫的又好,但我不相信很多人真的讀過此書。作者的企圖心實在太令人佩服,他希望形成「人人讀哲學」的風潮,因此打小培養(西方)小朋友的哲學基因。
 
我如果康復,可以回到大學教書的話,我會指定這本書作為大學生的必讀書籍。其實,四年讀這一本即已足夠。相信我,那些說自己讀很多好書的人多半都在吹牛啦,什麼時代了嘛!別說好書了,誰有耐心坐下來讀本「書」啊!無怪乎九把刀的那部電影可以賣座,看!「愛情以失敗者居多」,此其一;「知識以通俗者廣傳」,此其二。突然想起聯合報LTTC〈名人名句〉專欄上讀到馬克吐溫的一句話:「所謂『經典』乃眾人稱讚卻乏人閱讀的書’Classic.’ A book which people praise and don’t read.)。」事實上,沒有國科會的補助,還有人願意無償去閱讀「經典」嗎?話又說回來,一本書被冠上「經典」本身即代表一種「二手評論」,因為沒有人會狂妄到自稱自己的作品為經典。那麼究竟什麼是「經典」呢?倒是頗值研究的一個難題。
 
攀向生命源頭的勇者
 
   
打完化療之後,身體雖然微感不適,但想到黃兄臨走前的憂鬱與孤寂,於是轉搭電梯至十一樓骨髓移植病房,打算去探望一位已住院七個月的病友。看到他的病容之後,強忍內心難過,短短幾分鐘的交談,沒有太多的內容。步出病房,回想他瘦弱的軀體,足足瘦了三十公斤吧!皮膚因移植排斥而呈現黑色與黃疸,聽他說每日不是抗生素就是輸血,雖然很努力想要求生,但是真的太辛苦。一年前,我倆住院時睡隔壁床,還記得他談笑風生的瀟灑模樣,整整一年耗在醫院裡,再樂觀的人也不願說笑話了!我突然想起有名的相聲橋段:「所謂『不苟言笑』就是……不和狗說笑話!」生命真是苦澀啊!
 
   
不知道醫生如何過活?看著自己的病患一一死去卻束手無策,不知道是怎樣的一個心情。過去,還在教書的時候,常常會告誡自己的學生,要珍惜時光讀好法律……法律若是讀不好那麼要念好英文……都念不好也沒關係,只要慎選伴侶不要被對方拖累就好……。總而言之,要選擇對自己未來有用的道路,不要僅因喜好而毀了自己一生。現在,我要向過去上過課的學生道歉,「我錯了!」我當時應該教導大家的是,不要太過專注於讀好法律、外文或是其他任何別人說有用的東西,而應該早睡早起、三餐定時定量、每日排便並運動三十分鐘。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其他一切延伸的可能。親愛的各位同學,請原諒我過去對各位的無理要求。
 
 
 
喪失與獲得之間
 
   
接受治療十五個月以來,曾經同住病房的朋友,幾乎往生殆盡,原來死亡是如此微不足道的事情。很多人以為,罹患重症者需要安慰,其實這是一種長久以來的誤解。「安慰」對生病的人而言,往往造成沈重負擔,安慰者只是「希望看到自己想看的景象」,被安慰的人還要被迫去「回應那個努力求生的願景」,非常辛苦。基本上,生命最大的特徵就是「無常」,積極樂觀與努力求生固然是一種美德,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美事。說到無常,有件事倒是值得一提,黃兄生前有一回與我閒聊,他對自己為何罹患血癌百思不解,於是某次門診詢問主治醫師,沒想到醫師竟然回答:「算你倒楣」對此解釋,我與黃兄都深表贊同,沒有比這個解釋更睿智的答案了!
    
如果說,臨終的生活是灰暗可悲,那絕對不是真實的。一個人「死期將近」與「忽然死去」的意義完全不同。忽然死去,看起來不必歷經恐懼,相形之下似乎幸福一些,但事實上卻缺少「回顧生命」與「擁有生命」的最後反思機會。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被告知「三年內85%的死亡可能」,其實是一件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在這段恩賜的有限時間裡,臨終者可以將原來工作告一段落,然後用充裕的時間回顧自己的一生。究竟還有哪些工作是該做卻只有紙上談兵的?究竟有哪些知識是該擁有卻只有遠遠觀看的?究竟有哪些慾望是該享受卻壓抑或放手的?重點在於,回顧這些過往人生,並不是一定要去完成這些未竟之事,而是「能做的盡量做,做不到的盡量釋懷」。這是人生最大的功課,就像是每天工作結束準備回家之前,應該將書與資料放回原處、桌子收乾淨、杯子洗乾淨以及垃圾分類好一樣。亂七八糟的人生,不清理乾淨,只是造就「歷史學」這個原本屬於資源回收的科系,繼續成為一個獨立學科的骯髒事實。
 
喪失與獲得之間!」這是我對目前處境的註腳,乍聽有點像是弘一法師說的「悲欣交集」,不過「悲欣交集」比較是在描述一種情感屬性的交錯直觀,其內容暗藏深邃的(不可說)美學底蘊。相對而言,「……與……之間」則想望一種「突變精神」,其感情屬性並未交錯,而是在特定屬性上「突變」出另一種與之完全相反的屬性。嚴格而言,這是一種世界觀的差異,因為既然還有悲與欣,即使兩者產生交集,仍然表示一物不可能變成另一物。而「喪失與獲得之間」是建立在「喪失」這個話語上,從「喪失」變出完全相反的「獲得」,這顯示出「萬物是流動的」,因為如果桌面與垃圾收拾的夠乾淨,這句話語就會突變成為「獲得」。
 
 
arrow
arrow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