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儀式就可能喪失意義
 
        搬家是件「平常事」,有人一年搬好幾回,原因或有不同,但總的來說絕大多數都是「迫於無奈」。記得有一回讀書,作者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回憶,連結每一個他待過的「地點」,就能讓他回憶起塵封的人生故事【註1。換句話說,地點是個重要關鍵,而其中「」這個地點,更是關鍵中的關鍵,因為親密的、真實的、存在的自我人格,只有在自個兒家裡才會被發現、拾起並且檢視。因此,望後瞧!每一次搬家都是一種「自我切割」,但向前看!搬家當然也是「重新開始」的第一塊拼圖。既然搬家這檔事那麼重要,它的過程就有必要予以「儀式化」,按儀式原則上是一種「他律」,個人並沒有選擇餘地,惟儀式不僅是形式上的行為規定,其內容上仍然有與信念相結合的部分,也因為如此,儀式率而跳脫他律的定義,逐漸演變為一種特殊的「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情境總的來說,儀式的存在目的是為了「肯定過去」與「期待未來」,儀式表徵出世俗活動的可貴,並且讓人們產生「尊重個人意願」的堅定信念。或許可以大膽的講,缺少儀式就可能喪失意義。
.......................................
【註1:這本書名為《鄉關何處》,是作者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後所寫的自傳,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我三年前有關這本書的閱讀心得:〈
13】格格不入〉。
 
 
 
打包:殘忍與溫柔並存的犯罪行為
 
        搬家儀式第一條,就是「打包」。將幾個月、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物質慾載體」包裝妥當,然後運送到另一個地點,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恰似打包者的溫柔。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打包過程通常就是「遺棄」的過程,故而打包類似一種「歧視與仇恨」性質的犯罪,我們因為內心深處的「喜新厭舊」使然,往往憑藉素樸的主觀好惡,未經詢問與調查證據,就直接判決一個缺了角的花瓶、一本爛了幾頁的詩集或一堆寫了一半的筆記本……「流放到垃圾場」,同時褫奪公權直到有人願意占有它為止。
 


        惟撇開這段可怕的罪行不論,打包的過程毋寧是興奮的、回憶的的以及倍感期待的「中場休息時間」。或許在早已遺忘的角落,我們會發現一本已經絕版多年的小說、一張初戀情人18歲的照片或者一堆喪失它原本功能的零碎小物,彷彿「歲月」在眼簾四周盤旋,「青春」在指縫之間流竄。這是打包,整個冗長搬家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儀式,我通常會放慢動作,一方面刻意忘記自己的「殘忍」,他方面則不斷存檔自己的「溫柔」,心情隨著「物神」的姿態而搖擺,自顧自的開始一小段跨越時空的旅行【註2
.......................................
【註2:請參考一篇我兩年前寫的〈
42】物神的旅行〉,這文章主要是敘述書本的搬家過程,所以這次搬家可說是第四次物神的旅行。有趣的是,每回搬家都恰好選在秋冬之際。
 
 
搬運:用身體的折磨表達對老家的歉意
 
        打包完成之後,接著就是「搬運」的儀式。如果以搬運的方式是否親力親為,可分為:「自力搬運」與「他力搬運」兩種。我和老娘商量之後,決定選擇自力搬運,一方面可以省下不少銀子,他方面自個兒來形式上也比較「壯闊」。由於租賃的房子就在隔壁隔壁棟,屋主還附上全套的傢俱、冷氣以及家電,加上咱家東西破舊居多,部分年近五十,年輕點也都超過一、二十歲,於是僅留下彈簧墊、幾張椅子、茶几與書櫃等堪用之物,其餘的一股腦兒都交給清潔隊回收。剩下的家當分為三類,第一類為衣物、棉被與日常用品,約莫三十多袋;第二類則為書籍,約莫1500餘本上下;第三類則為冷氣、洗衣機、冰箱、廚具等欲拆除回收之物。老爹年過八旬,不適宜第一線作戰,轉任後勤指揮部,負責餐點飲料的補充。我與老娘兩人總計搬了「十三天」,兩個人都累壞了,七十歲的老娘的確是「強者」,讓我對她刮目相看。我倆先將物品從四樓住家往上搬到五樓樓頂,用手推車運到隔壁隔壁棟,然後再往下搬到租賃的四樓。從事資源回收工作的林小姐,學生時代是位運動員,她除了回收我們不要的家電冷氣之外,也非常義氣的幫忙搬運了許多沈重的物件,尤其是我家那個四十多年歷史的實木酒櫃,實在沈重的無法形容,沒有林小姐幫忙,顯將無法完成「自力搬運」這個儀式【註3
.......................................
【註3:林小姐是主動提出幫我們搬運較沈重的物件,並未接受任何報酬,我們視她為好朋友,所以仍然符合前述自力搬運的定義。
 

 
        屋子清空之後,我一個人在公寓裡來回踱步,想要攫取一些「無以名之的東西」,或者帶走一絲在此生活「三十一年的溫度」……再會了!我的老家,沒能保住你,如果不是因為需要錢,我們決計不會遺棄你的。搬完家後,我與老媽休息了十天,都還感到疲憊,我倆身上到處都是淤清的痕跡,膝蓋更是痛的受不了。我是這樣想的,我們對不起老家,因此用「身體的折磨表達我們的歉意」,雖然請搬家公司也花不了多少錢,但這不完全是錢的問題。在這十三天期間,我進進出出老家數百回,細細檢視她每一個角落,發現到在離別前夕,似乎更瞭解到她的好。至於壯闊,現在看來是浮誇的修辭!
 
 
整理:塑造仨人的生活模式
 
        搬完家之後感到一絲欣慰,轉身看見堆積如山的家當,沮喪難免,但仍要打起精神,一件一件拆封、歸位與調整,將所有的東西「整理」妥當。整理的儀式,並不固定,哪裡缺補哪裡,哪裡亂清哪裡,也就是重新塑造一個生活的環境模式,一旦確定,往後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十年都不會再去變動。因此,整理的儀式沒法一下子就完成,慢慢生活,慢慢體會,慢慢就會形成一種風格,屬於一家人的生活模式。
 
        現在,我和老爹老娘仨人,一人一房間,每個人擁有自己的書架與書桌,以及可以獨處的私人空間,不再像過去住得那樣擁擠。我想,這是一個新的生活模式,咱仨人正在適應當中,希望未來的生活即使不能盡如人意,但倘若波折少一點,樂趣多一點,那麼,一切也就足夠了。

 

 

 

 

 

 

 

 

 

 

 

arrow
arrow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