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二十五首
——詩人寫下答案,我試著尋找問題

黑洛特

目次

1. 楔子
2. 意義是三小
3. 維護一個不純粹的意象
4. 錯誤觀念作為感覺的基礎
5. 性的沈思
6. 繆思女神
7. 時常提醒自己
8. 閱讀之後的剩餘
9. 向佳作致敬
10. 最多的仍然是情緒
11. 敘事也是一種美德
12. 失去與獲得
13. 尚未適用的規範
 
1. 楔子
 
 
               住院,某日讀聯合報副刊,發現黃梵寫的新詩〈詩歌五十條:我只寫下答案,而問題由你們尋找。—題記〉(以下簡稱〈黃詩〉;聯合報,D3聯合副刊,20111015日刊登),著實動人有趣,後來讀了好多遍,仍然意猶未盡。作者既曰答案,前提自當私釀,故,答案不妨充作規範,用來回頭檢視自個兒胡亂寫的詩。依〈黃詩〉第25條:「與朋友談論自己的詩作,是一種慷慨的義舉。」說的太好了!是的!「迷路的詩」【1】,也總得兒試著找找回家的路。
…………………………………
【註1:《迷路的詩》是楊照1996年初版的小說,這本奇書我在2004年才有緣拜讀。此書雖然歸類為長篇小說,但它的外表看來像是散文,骨子裡卻離不開詩歌。拙文原本名稱即為「迷路的詩」,後來修改為「試著找找回家的路」,最後確定為「詩歌二十五首——詩人寫下答案,我試著尋找問題」。
 
 
 
2. 意義是三小
 
〈黑眼珠〉
 
才教了一學期
就不想教了
失落與無法掌控底
羞恥
一再湧現
我甚至擔憂
無法表達自己
如果
會不會
就因此失去
解放自己底
機會
沈默
不睬
沈默
我觀看一具具
沒有靈魂底黑眼珠
 
200563001
 
 
   
               依〈黃詩〉第2條:「意義不是詩歌要達到的境地,只是加強感覺的一種標誌。」觀之,我這首〈黑眼珠〉的意義性著實強烈。這首詩呈現六年前剛剛開始教書的焦慮,一方面害怕教不好,他方面卻遺憾學生參與不夠;既不想繼續,又怕沒別的事兒可幹;擔心自己學識不足,卻抱怨學生不夠投入2。多麼強烈而又明顯的書寫意義啊!慚愧,慚愧。

…………………………………
【註2:剛剛開始教書很不適應,所以才會將自己的責任轉嫁給學生,事實上學生的冷漠往往與教學者的態度成正比,但是細數那些孩子的黑眼珠,卻是我這一年多最感欣慰的事情。
 
   
               惟復依〈黃詩〉第16條:「一個不體驗失敗的詩人,難以固守什麼精神。」,我既然能夠「體驗失敗」倒也可喜可賀。其實,本可運用「去意義化」的方式,重新修改這首過去寫的詩,但是卻沒有這樣做,因為寫詩是一種突然發生的情緒,事後的過度修改顯得很多餘,更何況「去意義」並非代表意義退場,而是使用另一套語言將原本意義遮蓋起來,意義仍然四平八穩的坐在那兒。有詩為證,〈黃詩〉第17條曰:「修辭和技巧,無法彌補一個詩人在道德上的缺陷。當然,要詮釋道德,必須既勇敢又智慧。」職是之故,這其中,還是有是非對錯,豈容我胡亂顛倒,不過,勇敢與智慧絕非同等位置,智慧僅僅算是勇敢的一種類型,而且懦弱也可以透過解釋成為智慧的內涵。由此可見,所謂道德不見得有什麼固定不移的內涵,端看你採取什麼標準而定。至於究竟應該採取何種標準?我想,那就是智慧了3

…………………………………
【註3: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人類行為都必須安置道德標準,尤其不需要針對特定行為形構特定的道德狀態,例如性道德就不見得是一個合理的指涉。至於智慧,常見於知識論之討論,尤其是涉及知識真實性之證成問題,簡單的講,倘若採取極端懷疑論立場,恐怕沒有一種訊息可以稱為知識,那麼此時,就是「智慧」出場的時刻。
 
 
3. 維護一個不純粹的意象
 
 
〈小心〉
 
獨自走在人世間
很小心地
帶了把傘
 
2005515002
 
 
等待
 
等待
是一種多餘
正常狀態底
一小段例外
沒有歷史
也不訂契約
總是
悄悄底來
又去
毫不起眼
留下
無意義底指涉
為什麼那麼底
執著
要賦予
生命這般美麗
一堆符號
有些贅詞
 
200973003
 
   
            〈小心〉這首詩或許也有一段故事,但我已經不記得是哪回事?不過,自己警惕自己要「小心」!倒是這半生的寫照。回顧往昔,我常常在無意之間傷了別人,或許很尖銳吧!一點兒戲謔吧!多半是在不了解整個來龍去脈之下,算是有些糊塗吧!結果是,傷害了朋友、親人或者陌生人。對於這些結果,往往讓我痛苦很久,總會自我封閉一段時間自我治療。因此,「小心」不但對自己有好處,對這個世界也有好處。
 
   
               至於〈等待〉這首詩,也是出於同樣的動機,不過在忘掉動機的多年之後,這首詩所維護的圖像已經沒那麼具體,或許原本的動機複雜曖昧,但已不可考,於是乎一切又單純了起來。或許如同楊照說的:「……好像對這整個世界都在等待,我們都在等待著些不知道會不會到來的東西。……4】故而,「等待」這種感覺似乎是個集體現象,它既然跳脫了個人經驗,也就不那麼惱人了。對此,〈黃詩〉第8條說的好:「作品其實是集體的產物,正是詩歌的歷史,讓個人變成集體。」個人既然與集體成為同一,那麼也就沒什麼羞恥的了。

…………………………………
4】:楊照,《迷路的詩》,台北:聯經,2000年,初版13刷,頁25
 
   
               依〈黃詩〉第7條:「用一首詩維護一個意象,比用一首詩維護許多意象要好。」故而,以上這兩首詩不失為單純的意象,簡單清晰,雖然背後是一整個混沌難測。對此,〈黃詩〉第10條早已告訴我們:「詩歌的純粹,恰恰得益不純粹。」因此,簡單幾行字,維護了一個並不純粹的意象,顯然是個常態現象。有時候,細細讀讀這些語句,窗口飄來隔壁煮食氣味,偶爾嗅到或堪或不堪的陳年舊事。
 
 
4. 錯誤觀念作為感覺的基礎
 
 
〈他律的軀體〉
 
肉體
嘗試
傳達訊息給意識
說他
只要求最基本的
權利與尊嚴
意識不理會他
轉身
翻書
自顧沈浸
脫離肉體
那個位置
真實的肉體
控訴
快樂與痛苦
自由選擇
全憑意識的良心
根本
沒人理他
 
2004930004
 
   
                這首詩,明顯呈現慾望的一幅寫照,所描述者為「一種感覺」,一種慾火焚身的日常生活經驗。問題在於,這種感覺有必要牽扯「意識」進來攪和嗎?蓋意識乃認知主體與被認知客體之間的「一種關係」,而〈他律的軀體〉一詩,卻將精神與肉體切割成二元論世界,並且賦予兩者認知主體的位置5。於是,「肉體(未)獲得滿足」,這句話語在我詩中是成立的,同時我顯然暗示「意識與肉體的滿足標準不同」。不過,「這完全是未經證立的觀點」!!卻不自覺地將之充當作為一首詩的觀念底藴。觀看〈黃詩〉第37條:「詞中有肉體,不一定有靈魂;有頭腦,不一定有感情;有形象,不一定有觸動。」顯然同我一樣活在自我創造的二元世界6
…………………………………
【註5:這裡說的二元論,主要是指「實體二元論」(substance dualism),此種看法從心智與物質乃不同之物出發,將心智當作一種實體予以對待(這可能是二元論過度推論之處),而後探討心物兩者之間的互動(例如行為主義、物理主義以及功能主義之論戰)。個人認為,二元論並不一定是錯誤的理論,而是一個你必須善盡證成責任的思考。以下我將借用過去討論性主體觀念變遷的「辯證法」例子(模範主體—身體主體—被性別化之主體),來嘗試說明二元論在其中如何運行。首先,模範主體的型態是一種理念,我們可將之比擬為「心智」,意即將某種性主體的典範當作一種「實體」予以對待,而這個實體顯然只是人的一部分而已,另一部分則是身體,我們可將之比擬為「物質」。其次的問題在於,身體與那個屬於心智的模範主體究竟如何互動?對此,行為主義認為,由身體可以觀察到心智;物理主義則認為,心智活動就是物質活動:大腦活動;功能主義則認為,除觀察行為之外,還要加上「經驗」:在這裡,所謂經驗乃一種文化意義的性別觀經驗。換句話說,僅從身體並無法全然理解模範主體之理念形象(其前因後果等等)究竟為何?而必須揉合過往的性別歷史與文化經驗,始得較清楚的理解那個屬於心智活動的模範主體,意即我所謂「被性別化之主體」。經過這樣的討論,我們可以抽繹出那些遭受歷史、醫學或文化觀所操縱的主體形象,而後或可依此建構更為合理之主體觀以及周邊的規範設計。
 
【註6再試舉一例,甲欲強制性交乙,乙恐生命與健康遭受危險,因此交付甲保險套並配合甲性交。首先,「是否違反其『意願』之『方式』而為性交」此一命題,可分為「意願」與「違反意願之行為」兩方面之互動來觀察。但是,我們該如何從行為面來觀察心智活動呢?行為主義與物理主義顯然不夠周延,而功能主義在衡諸社會一般發展經驗之後,發現乙交付保險套與配合性交之舉措,「有可能」是因為擔心自身生命與健康所為之風險評估,但是這個「可能性」該如何來認定呢?此一認定是否牴觸罪刑法定原則?過去,舊刑法採取「致使不能抗拒」作為標準,顯然為了顧及罪刑法定原則之結構,因此採取行為主義最無爭論的情況作為成罪要件主要是為了消弭爭議(「致使不能抗拒」這個要件,絕非什麼法官心中的幽靈云云,我們可以將之當作「從行為觀察心智」最無爭議的視角),但是問題在於:消弭爭議不見得能夠解決爭議。功能主義或可進一步解決行為與心智之間的互動關係,但是如何堅守罪刑法定原則之精神,而不致於創造出浮動與不穩定的判斷標準,更是一個困擾刑法學界經年的難題。這裡的問題可能在於,法律訂出一個較為寬鬆的要件(是否違反其意願?),以為可以更佳保障被害人的權利,卻因為實體二元論的論證模式,造成實際觀察上的困難與結論之難以決定。或許我們有必要重頭再思考,心智固然與物質不同,但是心智活動一定屬於實體嗎?這一切會不會是我們過度推論了呢?
 
   
                 依〈黃詩〉第14條:「詩歌研究常迫使人們去注意意圖,但詩歌的立身之道不在理解,而在激發。」話雖如此,但錯誤的觀念能激發個什麼東西出來呢?或許,詩作所激發者僅僅只是一種感覺,感覺並不精確,其經常與觀念產生混淆的現象。依〈黃詩〉第4條所謂:「感覺就像觀念一樣不可信,我們常常面臨這樣的問題:觀念確實能改變感覺。」恰恰指出此處所生產之矛盾。不過,〈黃詩〉第13條又說:「不要相信比喻暗示的意義,而要相信比喻觸動的感覺。」或許,這種觀念與感覺混淆不清的矛盾,正是詩歌所得發揮之處吧!畢竟斬斷意義與脈絡的意境,原本就只剩下感覺,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錯誤或不符知識標準的感覺。張大春認為,楊照確認了「詩的荒蕪本質」(楊的用語:「詩是耽溺」)7,或許是這樣吧!
…………………………………
【註7:參閱張大春,〈序:詩人迷路了嗎?—《迷路的詩》坦白供述了什麼〉,收於:楊照,《迷路的詩》,台北:聯經,2000年,初版13刷,頁10
 
 
5. 性的沈思
 
 
〈拾帖〉
 
01.社會化底軀體拒絕閱讀資本論。
02.因為選擇迴避永遠是通往烏托邦底最佳途徑。
03.或許虛榮與放縱才是一種在此存在。
04.意即空間與空間之間塗滿社會菁英底灰色精液。
05.結果射得太多造成失智太少則令人不安。
06.其實超人原本只是尼采手淫后底放空。
07.而我們換了一個做愛姿勢就無法認識世界。
08.原來性別只是自處於世界底行動樣式一件衣裳。
09.於是穿上一種性別然後徹底地為自己口交。
10.最終吞下自己底陰莖沙特底位置上變成陰蒂。
 
2008928日寫於教師節005
 
   
             「性」作為議題,無論是電影、小說、散文、詩甚至音樂,都無法免疫不談談這檔事。談到性,可以單純品味什麼是歡愉、可以將之延伸到政治性的鬥爭與剝削、也可以複雜到探索性的性自體……總之,「性」是個不可多得的操作素材,在其中,所有既定的與未知的認識,通通受到那爽快感受所控制。與人類其他成就相比,性或許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件小事卻成為其他大事的源頭或終點」。因此,似乎可以這樣來理解「性」的位置:人的感知系統再也沒有一種感受可以同性慾相比擬!不過,我們無法清晰的感覺、認識、理解或分析「性」究為何物,於是「性」逃進了詩歌,狡獪的躲了起來。只可惜,要躲的隱密,躲的穩當,躲的不留痕跡,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我這首〈拾帖〉的寫作緣由,除了個人經驗之外,也在於反芻當時博士論文的性別研究閱讀。仔細讀讀這首詩,雖有模仿大師思想之嫌,但是還算是白話白語並不拗口。〈黃詩〉第39條曰:「我不信任晦澀的詩,但信任難懂的詩;不信任詩人神話,但信任詩歌神話。」可見「難懂」也就算了,不必一定要弄懂什麼,詩作出現之後,自然會產生個什麼東西(幻覺)出來,這種說法讓詩與畫的界線模糊起來8】。當然,既然討論到「易懂」或「難懂」,這首詩作顯然也難逃「意義過度」之指摘,不過檢討起來抽象的成分居多,而且顯然沒有付諸行動。
…………………………………
【註8:形式雖然常常作為「界線」的基本理解,但是實質的感受或效果往往會打破形式藩籬,故而詩歌雖藉助語言文字而得成立,但是其所釋放出來的「那個東西」往往與繪畫、雕塑或音樂是同樣的東西。好友Narzissmus在〔迷路的詩找到回家的路〕瘂弦。深淵這篇文章裡,認為詩是要被吟唱的,因為這樣的旋律與節奏是詩所必要的,我完全同意。而〈黃詩〉第35條曰:「詩歌是不唱的歌曲,不是歌詞求助歌曲,是歌詞恢復歌曲。」,所說的大抵上也相去不遠。
 
   
              除此之外,這首詩用字遣詞也出了很大的問題,包括:精液、陰莖、陰蒂、手淫、口交等用語均失之美感,使得這首詩喪失了「性」的想像空間。事後而論,我其實可用「花瓣」來比喻屄的美麗、用「擎天之柱」描寫陽具之雄偉或者用「白露玉滴」來形容交媾所生的體液。對此,〈黃詩〉第36條:「語言也有屬於自己的雜念,稍不留神,語言也會對垃圾推波助瀾。」說的極有道理。
 
   
                 附帶一提,我當時其實刻意模仿洋文化的哲學觀點,並將這些觀念融入這首涉及性別意識的新詩,希望藉由「準確」的敘事9,作為閱讀與論文寫作之餘的一點「小小回饋」。不過,這個嘗試顯然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功10。〈黃詩〉第31條謂:「誤解傳統比模仿傳統要好,追求正確只會限制新詩。」說的一點兒也沒錯,模仿只會造成新詩的囚禁,所喪失者不只是幾行失敗的語句而已。不過,〈黃詩〉第28條也說:「成功不是詩人的祖國,詩人只對失敗負有義務。」雖然話中有話,但因為含有「成功」與「失敗」四字,勉強就充當自我勉勵的話語唄!
…………………………………
【註9:有時候,為了追求所謂「準確」的效果,在語言使用上就會顯得想像力不足,事實上,語言的準確性往往剝奪詩歌的美感。
 
【註10:就詩歌本身而言,可說是失敗的;但是就「封存」而言,這首詩毋寧獲得小小的成功,因為我只用了有限的195個文字,就成功的將數萬字的書寫封存在一首詩裡。
 
 
6. 繆思女神
 
 
〈悼‧小愛〉
 
其實沒有人忘記妳
只是世界底步伐太快
目光從妳底乳房與陰蒂移開
暫時停留迎面而來底青春肉體
其實沒有人忘記妳
妳底形象早已偷偷駐足
妳底逾越成為我底愉悅
其實沒有人忘記妳
所有底肉體暫時停留在視野
唯獨妳端坐在意識
其實沒有人忘記妳
返回記憶封存底青澀
跨坐在我底兩腿之間
輕輕訴說關於身體底故事
為妳獻上我底愉悅
 
20081228凌晨241006
 
   
        這首詩,其實「偽善」的成分居多,當時緣於「飯島愛いいじま あい)」被發現意外身亡,因而激起我對色情片主角的感激之心,於是作詩追悼這位眾多男性心中的「繆思女神」。事實上,以我的年紀而論,飯島愛絕非屬於我發春的年代,在她出道很久以前我就有了心儀對象,那就是「愛雲芬芝Edwige Fenech)」。
 
   
        首先,「愛‧雲‧芬‧芝」這個譯名實在翻譯得太「銷魂」,每個字似乎都讓人忍不住傾洩而出,非常非常感謝這位不知名的譯者。雖然時隔三十年以上,我還清楚記得七○年代末期,經常偷偷的買張「小電影院11的「學生票」,和一群大人一同觀看全裸的愛雲芬芝。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歲月,她的一顰一笑,美麗的乳房、翹臀與私處,在在讓現場肉慾橫流的影迷陶醉。有時候,當影片出現露第三點的精彩時刻,總有觀眾忍不住發出聲音:「看有嘸!」不過,對於當時才剛念國中的我而言,那「毛茸茸的第三點」顯然太過份了!相對而言,我比較欣賞愛雲芬芝的乳暈,那「隨著地心引力所呈現出來的不規則形橢圓」,宛如一節波濤洶湧的交響樂章。
…………………………………
【註11:「小電影院」係指專門播放色情電影的戲院,稱「小」者乃隱蔽或難登大雅之謂,當時桃園有兩間這樣的戲院,一間為「桃園戲院」,另一間則為「文化戲院」,尤其後者的名稱頗名符其實,蓋文化本有「特定生活方式」的意涵,而「情慾如何抒發」當然是人類最重要的特定生活。
 
    記得有一次,與一位同好一起前往「文化戲院」做田野調查,事後該名友人一直津津樂道,說他終於看到活生生的第三點。可是我翻來覆去一直回想,就是無法再現那個「看見第三點」的場景。於是,我疑惑的詢問這位朋友,究竟是在那一段情節看到那個令人激動的第三點?猶記他略帶驕傲的神情,緩緩的說:「女主角對著鏡子撫摸身體,然後寬衣解帶的那個場景啊!」哇!「真是敏銳的觀察」,原來是從「鏡影」所反射出來的第三點啊!真的很懷念那個年代的色情電影,懷念當時充滿壓抑的管制以及那個勇於突破同時年輕健康的我。對此,〈黃詩〉第30條指出:「個人經驗並不隸屬個人,它既是共同經驗的個人解讀,也是往昔經驗的重新喚醒。」真是非常完美的一個註腳。

 

 

 

 

 

7. 時常提醒自己

 

〈我是壞人〉

 

我是壞人

一隻糟老頭被我譙

幹伊娘雞巴

三次

我是壞人

一尾流浪狗被我踹

操你媽個屄

兩次

我是壞人

一幢姑娘被我肏

屌娘咩子共

一次

我是壞人

偶爾反省做過的壞事

感到極度羞愧

沒有

 

200918007

 

〈情緒,一把恣意的野火〉

 

一把野火,冒出頭兒,燒不停。

有預見,規勸自己,要忍耐。

知易行難。

討厭聽人說教。

懷疑自己。

已經喪失溝通能力。

必須承認,我有偏見。

痛恨仰人鼻息,尤其自以為是。

可憎的人啊!

信誓旦旦地球是平的。

 

2009624008

 

   

            有人說過:「寫作者必須自處於其所描述的社會位置,尤其是那些慣常以社會底層作為寫作背景的文本!」【12】這樣的說法其實有欠公允,至少犯了形式化的毛病。可是如果不以這樣的標準定位寫作,那麼我們舉目所見或誤解,或扭曲,或至少是不真實的文本。這樣的情況,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文學豈不成了獨裁者的夢遺?因此,建立「寫作的同理心」絕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寫作者必須時時自我懷疑,隨時檢驗,文本不可有絲毫的欺騙,除非你寫的題目就叫做欺騙。〈黃詩〉第18條:「我欣賞自我懷疑的詩人,他往往會高估自己的不足,這樣他會用一生尊重詩歌的自發性。」雖然這裡的「自我懷疑」不那麼等同我這首詩〈我是壞人〉的背景,但是「高估自己的不足」倒是有那麼點兒意思。

…………………………………

【註12:這種寫實主義的論點,往往讓作品更貼近社會現實,事實上任何表現行動都具有政治意味,故而這類的書寫往往蘊含著超越文本的運動能量。

 

   

               不過,〈我是壞人〉這首詩真的沒啥兒好說嘴的,純粹是晚上睡不著覺,在那兒說粗話,套句我外婆的口頭禪:「不足貴!」至於,〈情緒,一把恣意的野火〉則帶有提醒自己的意思,蓋人生路既然選擇獨行,鄙謔自招,這是起碼的風險。總之,藉由詩歌隨時提醒自己過去「造成的損害」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並不是件壞事。

 

 

8. 閱讀之後的剩餘

 

habitus

 

朝著結構前進

結構也懂得回饋

於是反覆交媾

行動有了後設緣由

而我選錯了場域

盡情的宣洩

漠視倫理環節的辯證

撒旦的嘴角微微揚起

habitus受到hystersis的拖累

一直沒有辦法成就德行

始終徘徊毀滅底慾望之翼

是索多瑪無止盡的詛咒

我是不義之人

行不義之事乃自然給定

扭曲與不端是我的偶有屬性

我沒有本質

充滿善底光

無法洗淨我污穢的反身性

 

2009327009

 

〈區分的能力〉

 

反覆的夢境攪亂我的生活

如果所有都是真實的

那該有多好

我不必一直去區分

什麼是真實的

什麼不是

非真實不必然就是夢幻

如果是這樣

那也很好

可惜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非真實完全和真實一樣

是我們有能力可以區分出來

所以我們冠上一個「非」字否定它

我一直害怕的是

有一天我會喪失了區分的能力

於是世界失去了秩序

一片都是混亂

不過

我更害怕的是

自始至終我都沒有區分的能力

而我一直以為我有

 

2009621010

 

〈於是我們自由〉

 

深夜存在著無法認識的內容

當你以為掌握了黑色的顏色樣本

卻發現缺少相對應的具體對象

顏色只有差異而沒有內容

盲目對於色彩的完全

才能夠達到真正的自由

解放從來與內容無關

正義永遠屬於形式

沒有內容才會彰顯真正的內容

虛無那空無一物的存在

將會是自由選擇的必然偶然性

我們選擇我們規劃

於是我們自由

 

200979011

 

〈純粹的超越者〉

 

實證研究要求我們仔細觀看對象,

記錄下來感受,認真體會。

然後許多人一起說:「那是真實的!」

感受那份真實,卻同樣是看不到也摸不著,

於是又漸漸模糊了起來,

然後一直追問:「真實是什麼?」

因為祛除了價值,拋棄了想像,

顯然只「能」剩下一片虛無,

你可以告訴別人:「這就是科學。」

不平等的事實創造了階級,而階級就是價值的來源,

有了價值感就會產生超越性,

而超越性就是一切真實的開端。

那是形上的,是意象背後準備揭示的意義所在,

如果揭示與澄清兩者以及兩者之間,

那麼我們就會獲得真理。

如同耶和華對摩西說的:「我永是永是者。」

純粹的超越者!

 

2010年2月1日凌晨4點19分012

 

〈以為自己看的見〉

 

看不見自己

只有自己

於是看不見

自己只看得見看的見的看見

只有自己

於是自己以為自己看的見

自己以為是自己以為的那個看見

只有自己

於是自己以為的那個以為只是以為

以為自己看的見

 

20091010013

 

〈兩句話,相同〉

 

這裡增一點,那裡減一分。

我熟練的讓作品變的完美。

這裡增一點,那裡減一分。

我熟練的讓作品變的完美。

話語重複了兩次,是贅文嗎?

如果不是無意義的兩個指涉,那麼頂多說,前一個作品與後一個作品具有同一性,而且是指形式上的同一。

所以,並沒有重複,理論上兩個相同的話語如果不是重複,那麼應該存在著兩個指涉對象,只是在不論實質內容的情況下,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句子寫了兩遍。

那麼,為什麼一個句子要寫兩遍呢?

這並不容易回答,原因或許不是最重要的元項,因為我們的確觀看到兩組脈絡,雖然看起來完全沒有差異。

嚴格而言,既然使用「兩組」與「同一」這樣的語彙,要說完全沒有差異,必須忍受無限倒退的例外質疑,而這不是話語本身可以承擔的,話語並沒有那麼萬能。

 

20091024014

 

   

             有時候,閱讀之後,會生產出「揮之不去的幽靈」,一直糾纏著閱讀者,久久無法平復【13】。這裡所謂的閱讀,當然不是那種讀完讓你深感舒暢的文本,而是那些彷彿嘔吐、囈語以及晦澀不已的社會科學文本。如何解消這些令人髮指的學術罪行?睡一覺或吃一頓往往無濟於事!我過去以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將之濃縮封存在新詩的無垠空間之內,以時間做為酵素,任其腐敗。

…………………………………

【註13:我舉一個音樂的切身經驗來說明,有一陣子我突然迷戀起「新世界交響曲」,由於聽得太多,後來連續一星期無法好好睡覺,原本壯闊的旋律竟化為穿腦的魔音,讓我困擾不已。

 

   

           〈habitus〉這首詩就是非常典型的閱讀剩餘,它不但晦澀,還他馬的咬文嚼字,自以為了不起。但是,有時候原始文本或許讀的較為透澈,讀的有點兒心得,因此所封存的詩也就沒那麼令人討厭,比方說,〈區分的能力〉、〈於是我們自由〉以及〈純粹的超越者〉這三首詩裡,就隱藏了我閱讀包曼、維特根斯坦以及中世紀神學的思考軌跡,雖然如此,但是誦讀起來還算通順,觀其意思亦不難理解。至於〈以為自己看的見〉與〈兩句話,相同〉雖是反省「同一律」的思考,但讀來猶如繞口令般的拗口,而且所堆砌之意念猶如文字遊戲一般,缺少詩歌那分「莊嚴肅穆的謹慎」。依〈黃詩〉第34條:「好詩中的自由,要少於壞詩中的自由;好詩中的邏輯,要多於壞詩中的邏輯。」可知,那份「謹慎」還是要有的,否則徒增閱讀者困擾而已。

 

         不過,基於這樣的寫作動機所生產出來的東西還算是一首詩嗎?依〈黃詩〉第49條:「寫詩的不一定與詩有關,不寫詩的不一定與詩無關。」,可知一首詩之所以成為一首詩,並不在於它的形式,而在於它所展現出來的實質,換句話說,雖然不良的動機可能生產出壞的詩歌,但是它仍然是一首詩歌。

 

           好吧!既然都算是詩,我們總有權利知道好與壞吧!那麼該如何來認定一首詩的好與壞呢?〈黃詩〉第46條認為:「糟糕的詩,問題不出在靈感,出在糟糕的判斷。」說的有道理!糟糕的判斷的確會成就一首糟糕的詩。總之,將閱讀之後的剩餘情緒作為一首詩的寫作底蘊,這樣的判斷是相當糟糕的,以後這類情緒應該直接予以埋葬,化為詩歌著實不衛生的很。

 

 

9. 向佳作致敬

 

〈星期天〉

 

在早晨與中午之間醒來

不知道是否該放掉這一天

我翻了個身

又沈沈睡去

夢境一體適用邏輯結構

雖然離開了片刻

並不影響連續性

仍然合理的繼續演出

午后的太陽失去了理智

夢境被恣意的燒個精光

一半醒來

另一半又死去

我努力的維持已經失去邏輯的演出

大地終於沈寂下來

緩緩將身體轉個四十五度

看見滿天的星斗

 

200975015

 

    

       我在200510月偶然讀了網友Amanda寫的一首新詩:〈訣床〉,深受其觀察視角所感動,因為那種攤在床上無所事事的慵懶,是我從小到老相當享受的一種生存姿態。這種情緒一直延續到2009年,我覺得不向Amanda的傑作〈訣床〉致敬一下,似乎無法撫慰我內心澎湃的詩興。於是有了這首〈星期天〉的詩作。

 

      〈黃詩〉第3條認為:「無視佳作的存在,不過是在應和心中的無神論。」說的相當有道理,當我們意外讀到佳作時,心中那股神聖的感覺油然生起,彷彿真的與「神聖的隱喻」同在。而〈黃詩〉第45條指出:「喚起讀者共鳴,不該令詩人感到羞愧,要感謝讀者重新陳述了詩歌。」故而,我的這首〈星期天〉可說是重新朗誦Amanda的〈訣床〉。顯然向佳作致敬必然也是佳作,不耑敝帚!不耑自珍!

 

10. 最多的仍然是情緒

 

〈驟雨〉

 

驟雨打亂了每日底規律

所有底事兒都得重來

一邊幫襯底

淅瀝嘩啦底

全走不對邊兒

趕快過兒趕快過兒

不過兒是孫子

疾風還在後頭兒

全亂了套兒

還嫌驟雨不歇

 

2009714016

 

〈離開〉

 

捧著汲取底溪水

我沒有啜飲

於是指縫之間

悄悄離開

一直到視線之外

隱蔽起來

遇到合適底泥土

就不再抬起頭

捧著

不飲

只得

任憑東風

 

2009722017

 

〈為自己點一支菸〉

 

一腳踩空

告別過去

跌落

失去記憶才有明天

因為純潔

禁止觸摸

優雅

獨處才能留駐靈魂

於是

我走出了我

緩緩底

吐了個菸圈

然後

為自己點一支菸

 

2009817018

 

〈突然快轉的人生〉

 

我的人生突然之間快轉了起來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就這樣漸漸老了

過去發生的一切

都被簡化為一段旋律

非常平淡無奇的輕音樂

沒有爵士當然也沒有藍調

我似乎連驚惶失措的能力都消失了

也不再關心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當然愛人親人朋友更是與我無關

我努力想要捕捉更多的過去

卻發現過去與未來的界限似乎越來越模糊

我甚至想要用夢境來詮釋眼前一片的荒蕪

但是我卻清醒的令自己害怕

甚至一度回想到許多年前

那份非常清晰的是非感

 

2009929019

 

〈假設〉

 

能夠進行真與偽的對立

才有資格稱它是命題

如果命題沒有包含意義

那麼它是形式的

但是一旦添加實質內容

它就不再形式了

成了物質命題

物質命題就複雜多了

因為在假定的情況之下

它是可以實驗的

選擇其中一種

並不代表認同或背叛

只是一種規劃

多種模型中的一種可能性

只是一種想像

各種美麗容顏中的一種美麗

那是一種假設

 

20091013020

 

   

              事實上,詩歌包含最多的東西,還是我們無所不在的「情緒」。情緒即是情感,這種心理態度受到一種「傾向性的感受」所支配,最終少部分表現在一些事物的思考與判斷之上,大部分則解消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瑣碎行動之中,往往只能倚靠推測,而無法一窺全貌。寫到這裡,很清楚的暗示,詩歌顯然是情緒的最佳出口與最佳封存之處。依照〈黃詩〉第5條的說法:「不要誇大新詩的抒情作用,自從我們失去美德,已更容易變得封建和傷感。」顯然,也不否認我這裡說的情緒抒發功能,只是這並非詩歌最應該被重視的作用。

 

        不過,當一個人的愛欲、信任、虛榮、貪嗔、尊嚴等念頭遭受撥弄,詩歌絕對是最適化行動。不過,以今日觀之,這種看法顯的秀異,甚且無法為人所理解。〈黃詩〉第6條指出:「現代主義只有從思想降格為方法,新詩才會變得更加出色。」詩歌顯然不是現代主義眼中「情感上更真實的方式」,詩歌往往迂迴難測,既缺理性更無邏輯。因此,時值今日,詩歌想要成為表達的真實方式,仍然必須藉助現代主義作為方法。前一陣子,有個外國詩人認為,「簡訊」就是詩的雛型【14】,也可以說簡訊就是以現代主義為方法所形成的「現代詩歌」。不過,〈黃詩〉第15條也說:「新的方法產生新的詩歌;不過好詩與壞詩的比例,從古至今沒有改變。」自然是這樣的!

…………………………………

【註14:據報載這是英國女王御用詩人「達妃」女士說的,但是我後來發現鄭愁予在2008年即說過類似的話:「詩是古代的媒體,像現代的簡訊。詩,是古代的簡訊。」參閱吳錦勳,〈鄭愁予跨越四十年追尋最深的鄉愁〉,《商業週刊》,第1077期,2008714日。

 

11. 敘事也是一種美德

 

〈爬山一帖〉

 

開始

一個想法

攀登這座山

想說

即使登不了頂

好歹努力過

懷疑

沒有停下

繼續往上攀

想說

即使摔了下去

也好過等死

今天

總算抵達

朝思底山頂

想說

即使下不了山

人生也值得

 

2009727021

 

〈爬山續帖〉

 

結果

所謂山頂

什麼都沒有

想說

即使登上山頂

好像也一樣

原來

我的生命

所有皆為空

想說

即使就此死去

一切沒改變

片刻

我抖了抖

緩緩走下山

想說

至少攀上了頂

也算有收穫

 

2009727022

 

   

              這兩首名為爬山的新詩,很明顯的是在描述一件事情的始末,這件事情就是我過去十年一直持續在做的事情。從新詩的內容來看,最後完成了那件想做的事情,然後彷彿領悟什麼真理,於是又瀟灑的回到最初的起點。這樣的情節彷彿西部牛仔電影的劇情一樣(甚至有如「公路電影」road movie〕般的探險色彩【15】),神槍手在擊斃對方之後,連報酬都沒拿,就吹著口哨消失在黃沙之中。雖然,我沒克林伊斯威特帥氣,也欠缺金哈克曼的兇狠,但也還是抖了抖,緩緩走下山。

…………………………………

【註15:公路電影或稱公路片,乃發生在公路上的類型片(尤其是美國西部那種一望無邊的洲際公路),劇情隨著旅程推移探討主角的內心世界,1969Dennis Hopper執導的《逍遙騎士》(Easy Rider)堪稱公路片經典。此類電影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公路與風景,而是片中主角的個人色彩要夠鮮明,否則整部片子將失之平庸,比方說,張楊執導的《落葉歸根》倘若不是主角趙本山個人色彩濃厚,這部電影可能說服力就沒那麼強。

 

   

          〈黃詩〉第22條指出:「敘事與抒情並非涇渭分明,事實上,它們是同一事物的兩面。」由此可見,敘事作為新詩的內涵倒也順乎天理,只是敘事的型態難免帶有「意義過剩」之危險,因此如何撲殺詩歌中隨時竄出的「因果關係」,成了敘事體裁的重要關鍵。吾人從〈黃詩〉第21條又瞭解到:「什麼是史詩?史詩作為一種境界,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顯然,撲殺到一定完美的境界,史詩的感覺,它自然而然就會流露,實在不需要去建構史詩,而是採取撲殺的方式。這裡使用「撲殺」作為話語或許過於激情,實際上,在本文的語言脈絡裡,「撲殺」相當於「自我抑制」,甚至接近於「謙遜」的意涵。而謙遜不只對於創作者來說是重要的,對詩歌研究者來說一樣重要,〈黃詩〉第47條:「好的詩歌研究,是一種脫離法則,但令人臣服的謙遜。」說的甚好!

 

12. 失去與獲得

 

〈活著〉

 

日復一日的輪迴

彷彿不見底的深淵

沒有希望的存在

喪失社會的臍帶支持

就失去了理由

活的令人憐憫

失去隱私

理理心智

原諒自己

喫個饅頭

沾芝麻醬

 

20101111日晨835023

 

〈生活的構成要件〉

 

生活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想了一晌午

才發現只有兩項

工作與興趣

失去工作還有興趣

但是興趣是什麼?

摸著頭想不出來

讀書、聽音樂、看電影

都不像是可以支撐生活的要件

於是生活就是工作

工作就是生活

失去工作就沒有生活

沒有生活就不必工作

還好

我的生活沒有工作

不必煩惱

這惱人無解的命題

 

20101230日凌晨535024

 

〈年頭兒〉

 

呼吸之間,有一點兒縫隙。

怎麼填兒都補不滿。

冷颼颼底好啊!

這年頭兒,倒也湊合著。

是條漢子。

 

2011315 星期二025

 

   

               按道理來說,罹患癌症算是一個生命重大轉折,這樣的衝擊對於一個詩人來說,應該是件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才對,因為可以順應這種生命即將結束的氛圍,創造出許多好詩好詞出來。但是仔細算算這一年半以來,我卻寫不到十首詩,連十首都寫不到。一開始,由於我的生活丕變,「喪失身體健康等於喪失人性尊嚴」,因此我完全無法寫出一行詩出來,好幾次我都想寫一個大大的「」字,事實上也真的寫過,呵呵。

 

   

              後來在罹癌整整半年之後,才寫了一首蠻應景的詩〈活著〉,這首詩的前面七行都在哭腰,完全是一種嗔忿,直到最後四行:「理理心智、原諒自己、喫個饅頭、沾芝麻醬。」才有坐下喘息的感覺,脫離了抱怨,終於透露出一絲詩意出來。我想,剛開始在失去一切之後,慌了,等到一切就緒,再次凝視這個世界,才又從中攫取了一些什麼玩意兒。有詩為證,〈黃詩〉第32條曰:「詩意不來自世界,而來自詩人的注視。」說的一點兒不錯!而〈生活的構成要件〉則有些自我調侃,不過我倒是非常欣賞這首詩的流暢。至於〈年頭兒〉這首詩,個人是非常喜愛的,它代表著我逐漸看開的心境,「這病兒已經難不倒我了!

 

   

               簡單的回顧一下自己近年來寫的詩,頗有「回頭凝視」的氣味,讓我感到一種澎湃卻又寧靜的詩意。黃梵的詩歌五十條並未完全適用,但也援用了三十條之多。其他二十條,其實除了仍可涵攝之外,類推適用亦可盡沒之。但生命無常,如此清明而又穩定的大腦狀態,不知道何時將會終止,因此不再繼續追尋,將另謀有趣主題繼續研究。

 

13. 尚未適用的規範

 

    

                 剩下未適用之二十條規範,抄錄如下:

 

民主正成為新詩的一種形式

 

1條:「民主正成為新詩的一種形式,成為新詩之輕的一種標誌。

9條:「只有偉大的詩人才能駕馭俗氣,才敢從事研究民族生活的冒   險。

 

好詩與壞詩的比例從古至今沒有改變

11條:「夢不是創造,只是一種現實,為了防止損害想像,詩人需要適度抑制它。

12條:「不用擔心詩歌的死活,它的歷史從來是由暫時的遺忘寫就。」

19條:「越擔心作品沒有價值,越能豐富自己。

20條:「一個詩人的無能為力,恰恰勢不可擋。

 

風格隸屬於主題,而不是相反

23條:「風格隸屬於主題,而不是相反。

24條:「二流詩人自鳴語言之美、意象之奇,一流詩人憂心語言不足、形象不準。

26條:「複雜的威脅在於消滅交流;簡單的危害在於毀滅探索。

27條:「年輕是新詩的一種病,一旦患過,就會終生免疫。

29條:「完美的詩歌具有適應性,能適應不同的時代。唯美的詩歌,只會找到欣賞它精湛的個別時代。

 

詩意不來自世界,而來自詩人的注視

33條:「永恆是詩歌造就的客觀事物,沒有詩歌,這些事物就不會出現。

38條:「詩歌的本質,就是文明的本質;在保有尊嚴的同時,使人對預言、可能不再大驚小怪。

40條:「偏見是一種意志。一種編造謊言的意志。

 

我們對新詩依舊一無所知

41條:「新詩與批評尚無法相互理解,而理解調動的常常是宣言。

42條:「新詩的歷史,就是企圖建立現代國家的精神掙扎史。白話小說尚無法真正領略其中的力道。

43條:「詩人不需要對觀點的忠誠,但需要對自己的忠誠;不過忠於自己,並非等於屈從自己的無知或缺陷。

44條:「道德不是體制的圍牆,相反,它為我們保存著解放的力量。

48條:「今天,技巧已不再是對一個詩人真誠的考驗,技巧已可能擁有造假的激情。

50條:「我們對新詩依舊一無所知,已有的所謂認識,仍不過是說服他人的衝動或願望。

 

 

 

 

arrow
arrow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