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個月,有一齣王小棣的新戲《波麗士大人》悄悄上映,王小棣的戲劇其實是一集集的電影,畫面理性而且劇情平實,多年來已經形成一種風格。不過,我仍然想要說得是,雖然《波麗士大人》我每集必看,但是我集集罵聲不斷。我尤其不耐煩劇中潘世淵(鄭有傑飾)所表現的樣子,因為那種順天而行的悲劇性格實在令人痛恨。劉漢強(藍正龍飾)的角色,也令人想罵趕羚羊,莫名其妙的道德意識不但壓迫自己,也壓迫周邊的朋友。看來,只有林俊維(林佑威飾)的演出才算得上有血有肉,我認為林佑威將來在演員這條路上會超越梁朝偉。總之,或許是因為台灣警政制度超級混亂與不合理,所以《波麗士大人》整體觀影經驗是非常壓抑的,劇中每一個角色因為不同程度的壓抑,所以呈現出人格上不同程度的不完美。或許,王小棣這一點是成功的,但是看的過程真是幹聲連連。 電影台經常播放經典老片,但是每次播出都會再看一遍的並不多。比方說周星馳1992年演出的《武狀元蘇乞兒》,就是我每次遇到就會再看一遍的佳片。有些電影真得是好片,但是往往看過就算了,完全不願意再看第二遍,比方說《鐵達尼號》或是《無間道》系列(有人或許不贊同,但是我每次想到梁朝偉悲慘的角色設定,我就不想再看第二遍)。另外,像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1990年執導的《四海好傢伙》(Good Fellas)也是我碰到必看的老片。當然與《四海好傢伙》同一層級的《賭國風雲》(Casino)我也不會錯過。這兩部電影的主角雖然算是雷‧李歐塔(Ray Liotta)與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狄尼洛的演技自不在話下,李歐塔也表現的可圈可點,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忘不了喬‧派西(Joe Pesci)兇狠的角色詮釋,演得實在太好了。
晚上,隨性看了一部《髮膠明星夢》(Hairsppay),歌舞片才是王道,18歲的女主角妮姬‧布朗斯基(Nikki Blonsky)唱做俱佳,簡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畫面太性感、太美了。當然,劇中蜜雪兒‧菲佛 (Michelle Pfeiffer)所展露出來的性感,更是令人意亂情迷到不行。此外,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扮裝的效果也令人驚豔,屈伏塔接受訪問時表示,他還滿享受搖著屁股走來走去的感覺。 我一直很喜歡歌舞片,尤其在青少年時期常常幻想自己是一個歌舞片主角,腦海裡經常充滿著音樂以及舞者的演出,這種想像尤其出現在擁擠的台北街頭,好幾次下雨的時候我都化身為《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中的金‧凱利(Gene Kelly)在想像的紐約街頭跳舞。 我們早已不是過著個人生活,即使沒有朋友,甚至也不養狗。我們不斷吸收他人的故事作為重建個人生命的土石與建材,我們每個人都是許多人,所以我們做的決定通常就是多數見解,以致於每次「送出」奇摩新聞所附加的:「這篇新聞讓你覺得?」的調查後,總會驚訝的發現和大多數的人感受相同。吉勒‧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菲利斯‧瓜達希(Félix Guattari)在《千重台: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症》(“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一書中,很清楚的留給世人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 「......由於我們每個人都相當於許多人,因此算起來已經是為數眾多的一群人。我們利用了一切手邊的資訊,有近亦有遠。為了偽裝,我們使用了巧妙的筆名。我們為什麼把自己的名字保留了下來?是透過習慣,僅僅透過習慣。不是為了讓自己無法被辨識,而是為了讓那些使我們行動、感覺或思想的一切無法被辨識。此外,像別人一樣說話,感覺也不錯,說太陽正在升起,而所有人都知道那只是一種說話方式而已。不是為了要達到不再說話的程度,而是說或不說『我』這個字眼已不再重要。我們不再是自己。每個人會認出不同的我們。我們受到幫助,得到啟發,我們變成多數。」
我都看電影,你/妳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