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通來電的X,遇到了從事學術研究最糟的情況,不小心選了一個混蛋加三級的指導教授,無法溝通、不可理喻、滿腦子大便,我只有祝福X,並勸他忍一時氣,否則五、六年光陰豈非白費。第二通來電的Y,則是遭遇「前更年期」的困擾,那種感覺我時常體會的到,彷彿一灘停滯不前的死水,欠缺活生生的真實生命體驗,一種鬱結。我只有祝福Y,並勸他不要想太多,一切都會更好的。 午后,秋天任性的施展她最後的溫度,我坐在電腦前,耳畔回想與XY兩人的談話內容,但是一晃神竟被斜射的陽光啃食了大半,突然忘了談過什麼,只感受到生活被壓榨後的肋骨斷裂聲響,以及一大片迎面而來揮之不去的腐木氣味。 當我們曾經為了一個目標全力以赴的時候,我們很少有空會去憐憫自己,因為欲達成一個預定目標,不是打打嘴炮而已,而是必須精密的予以計畫,並訂出時空界線,每日、每月、每年逐步完成這個目標。但是,我們只是一般人而且不是瘋子,所以不會以練成降龍十八掌或乾坤大挪移為目標,也就是說目標都是有可能達成的具體事物。因此,當快要達成目標卻遭遇重重險阻,或者已經達成目標但不知如何自處,這兩種狀況都會令我們感到氣餒、感到現下生活一片虛無。 我突然想起1975年張徹導演的《蕩寇誌》這部片子,這部片子是延續1972年的史詩片《水滸傳》,意即是一部續集電影。《水滸傳》敘述梁山泊108條好漢,顛覆體制、燒殺擄掠的反政府行為,而且將國家與人民的關係設定為官逼民反,以增加反動行為的正當性。《水滸傳》這本小說,我是小時候在讀完《三國演義》與《封神榜》之后才開始讀的。《三國演義》算是戰爭小說,戰爭的殺戮鬥爭似乎是件無法避免的事情;至於《封神榜》則是科幻小說,作者集情色、虐殺之大成,不過既然是科幻情節所以一切都是幻覺。但是《水滸傳》不同,這部電影極為反動,當政府不愛人民,而且還虐待、加害人民的話,人民就集結武裝起來搞反政府運動,於是梁山泊彷彿亂世中的烏托邦,燒殺擄掠只是抵抗權的一種說法。電影版的《水滸傳》片尾,各路英雄群聚,彷彿宣告一個無政府的自由時代即將來臨。
但是,三年後上映的《蕩寇誌》則告訴我們:之前的烏托邦只是一種暫時性權利保護,因為當朝廷突然變好了,人民哪有革命的正當性,因此梁山好漢也是排成一列,只不過是接受朝廷的納降,烏托邦消失了,一切又回歸國家宰制人民的主奴關係。1972年《水滸傳》為108條好漢創造了一個願景,那就是反權威、尊重個人利益的無政府主義;但是1975年的《蕩寇誌》則是回歸權威、強調群體利益的國家主義。 這告訴我們原先那個設定好的目標,如果達成了,接下來因為很興奮,所以我們停下腳步高興三天,暫時成為一個沒有目標的人。但是,典範的人生會要求我們不斷設定目標,不斷達成目標,並且讓我們相信可以因此體驗一個有價值的生命歷程。至於在目標與目標之間,會間隔多遠則因人而異,有些人認為終身設定一個目標並達成這個目標,也就足夠,畢竟擁有某種成就也不過是一種感受罷了。 我、X與Y三個人,此刻正站在目標與目標之間,如果已經停下腳步高興三天以上應已足夠,接下來該是提起行囊朝下一個目標前進的時候。雖然有可能下一個目標與現在完成的目標完全是相反的境地,我想,那又何妨呢?就當作是旅行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