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浮、路易馬盧、亞瑟潘......所有被稱為電影大師的傢伙,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作品不因為打上「劇終」兩個字就真的結束了。偉大的作品,會透過一些影像、聲音暗示我們這部電影是活生生的,是有延續性的,是不受時空限制的。不要誤會!這裡講的暗示並不是指續集的意思,而是指影像所產生的一種連續性情感厚度。 所以,自殺絕對不是所有黑暗苦難的解決方案,而且自殺本身反而是非常反美學的思維。比方說,芥川龍之介選擇藥物、三島由紀夫選擇切腹,這兩種自殺影像的確留給觀者某種美學印象,但是對於業主而言,什麼印象都不會產生,因為死亡後就一切無意識,無意識不會有美學情境。搞了半天!除了嘉惠他者的情感、成長與進步之外,自殺者完全沒有獲利,沒有獲利竟然就此了結,天下沒有比這檔事更荒謬的了。 但是,還是有許多人選擇自我了斷。我有時候想過,會不會是因為台灣這種腦殘式教育制度的關係?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國小、國中到高中學習到的都是一些垃圾知識。如果夠聰明的話,就別逼自己把書讀好嘛!腦袋空空,自然沒有壓力。試想台灣冬季吹什麼風?中央山脈綿延哪幾縣?這些東西學來幹嘛!冬季吹什麼風?馬的!當然是冷風。 腦袋裝了一些垃圾,生命自然開始黑暗苦難。 我最近常常回想自己二十歲的生活,除了對家人滿滿的歉意之外,我想不起來有任何一絲黑暗苦難。理由很簡單,我選擇過自己要過的生活方式,從沒鳥過國立編譯館,彷彿每天打手槍,自High,甚至一度以為自己這輩子就是個藝術家。我的恩師在我放棄美術系學業轉念法律系時,還一度十分生氣,認為我幹嘛浪費生命去讀法律這種爛學問。 他不了解的是,當我們認真看待一件事物時,就會產生黑暗苦難,於是我選擇放下,逃到另一個未知的領域。這個時刻,有自殺傾向的人就會欲罷不能,甚至將原本的樂趣轉化為痛苦的情緒。藝術這檔事,說穿了就是一種感受,感受沒了,只好換個方式活著。 執著於某件事,以為凡事都和革命一樣,一定要十次才會成功,真是最壞的教育。 要含淚活著。我是說至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