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虛擬鬥爭.JPG

 

 

       我們試著回想以下的影像片段:兩國戰爭,英勇的將軍衝入敵營如入無人之地,兩軍互相廝殺;羅馬競技場,一群戴著面具的奴隸,手持鋒利鐵器互相廝殺;現代運動場上,一群標示著所屬區域、贊助團體的選手,留著汗水互相廝殺。

       如果不嫌麻煩,我們再回想一下另一些影像片段:一個有幻聽、幻覺的數學家,克服真實與幻象的交疊,每日從家中走到鄰近大學圖書館研究,最後終於成功,得到肯定;檢察官準備齊全、推理周延的進行謀殺案件的起訴,但是由於辯方律師神來之筆的表演、聳動人心的演講術,被告無罪,當庭開釋。

       第一組影像,簡單的說是一種「現代性的形式轉變」。自古以來人類表徵自我存在的方式就是鬥爭,兩方鬥爭的結果必有一方消滅,他者既然消失了,自我就被證明存在。群體世界如果缺少這種鬥爭,就會與群體的定義不符,這種群體從歷史的角度觀察最後就會消失。雖然市場經濟漸漸朝向全球化傾向,人類基於效率、效能考量,希望不要再產生真正的戰爭,但是鬥爭卻是不可缺少的基礎行動,因為少了鬥爭就會影響自我的存有。於是演變出一種虛擬的鬥爭,這種鬥爭形式能夠符合效益原則,並且同時達成自我、群體存在的目的。因此,跨國、跨區的運動競技遂成為現代性國家不可或缺的存續因素。

       第二組影像,涉及「自我專業操演與操演結果之間的矛盾」。倘若一個有幻覺的數學家努力自我操演的結果,是持槍殺害圖書館內8名學生的話,我們可能很難去肯定、正視其自我操演的部分。除非他成功了,否則不會被好萊塢拍成影像,還對他的幻覺曰之為「美麗境界」。換句話說,現實世界所關注者往往不在過程,而在結果。譬如一個人表達能力很差,即使他真的有許多思考、許多創見,都可能埋沒在某種市場評價之下。我們看的許多美國法庭電影,都將焦點置於精彩的法庭辯論場景,將「表達」視為重心,將事實與正義(如果有這個玩意的話)作為陪襯。觀影者往往捏了一把冷汗,心裡想:「好家在!這傢伙滿口仁義道德,要不然絕對輸了。」我們關心的都是結果,我們無力也無能去體會過程。

       第一組影像之所以蓬勃發展,是為了維持人類間鬥爭的本質。深怕如果人類不再嗜血,那麼歷史也將終結。但是,可喜的是運動鬥爭是虛擬的,除了少數意外,選手並不需要真的戰到一槍一彈,甚至切腹自殺。所以,我們可以客觀的來觀賞鬥爭,並且從比賽中理解其努力以及賽前的準備是否充足。換句話說,勝敗對觀者而言,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重生感」。

       不過現實社會是結果論取向,例如敗訴而無語的檢察官、拿不到學位就無法從事學術研究的肄業生、性解放而自殺的國中老師.......。現實社會的鬥爭不允許失敗,因為失敗者的過程也被視為失敗。我忽然想到美國的法庭電影,大家關心、激動的總是辯方律師那五分鐘的結辯,艾爾帕辛諾、基努李維或是湯姆克魯斯操著標準、雋永、巧妙的話語雄辯,最終正義獲得伸張........。現實世界中,剎那的表達即代表所有。過程被稀釋在結果之中,言說被辯方律師的氣質、標準的口音所總結。

       運動比賽持續進行,人類社會也持續鬥爭,雙方是否互相影響?不得而知。現代性社會一致認為效率與效能非常重要,所以一切都會以表現與結果作為論斷,並且依此假設一再重建符合效能的社會模型。或許人的社會真的不一定有所謂的真理(即使有的話也可能是主觀的),但是如果我們大膽假設真理存在的話,那真理在哪裡呢?如何探求呢?我想在行動過程與自我操演中或許可以發現一些值得思考的觀點。而且當我們與之進行溝通商談之際,語言或許根本派不上用場,更遑論是否說的標準、用的得當。

 

 

 

arrow
arrow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