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的價值定位


          唯利是圖的社會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常常會挑剔學術專業人員的言行,笑他/她們是「蛋頭學者」或「象牙塔學者」。嚴格來講,這是一種「補償心態」,顯示「學者」這個身分在一般人心目中其實地位很高。不過,大多數的人誤解了「學者的價值定位」,以致於一般人不滿意學者,學者本身也不滿意學者。這種情形與「恐龍法官」戲稱類似,事實上,這個名詞本身的「莽撞」、「暴虐」與「恐懼」已「反身指涉」了說話者的特性,因為「只有恐龍才會理解恐龍」。

 
學者,在人類社會中的價值該如何評斷呢?

 

        無論研究是否正確?論述是否創新?論點是否翻轉世界?都不是評斷的重點。對於學者的要求只有一項,那就是留下各位的「研究成果」,「無論對錯或好壞」。至於一個學者如何過活,那是個人問題,不要與學者的價值定位混淆,一個人過的悽慘落魄,不要怪別人,因為通常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留下各位的研究成果,作為往後人類進一步研究的基礎,這就是學者對人類社會所應做出之重大貢獻。其實只要回頭看一看,就會發現學者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有多大,若是缺少了過往學者的論述與創作,一切只有重頭來過【註1
.......................................
【註1:川崎重工於1972年發表排氣量900CCZ1,此車為世界第一輛搭載汽冷DOHC直列四缸引擎,由此開啟了KZ系列40年的榮景。

 

 

最有價值的事物是無法溝通的

 
         最有價值的事物是無法溝通的【註2,即使可以溝通,主體也不會做出任何改變。所以,這個世界需要學者的論述,以作為後代子孫進行價值判斷的參考依據,即便它根本是錯誤的或不理想的論述。結論是,「學者的論述乃學者價值之所在」。
.......................................
【註2:這句話是魯貴顯兄給我的鼓勵,名言美句大家用,故於此挪用之。
 
        據我所知,那位棄學術而轉賣雞排的博士生,曾經發表過一篇學術論文,所以,依我的標準,他已經留下了研究成果,履行了做為學者的歷史義務,可以放心的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了!

 
 

 

arrow
arrow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