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年終,正為了遲遲無法完稿的書寫煩惱不已,雖然說頭髮並不是那個時候開始白的,但是那一段日子肯定貢獻良多。簡單的講,今年一開始,就延續了去年的困局,從一月一日忙到七月底,我實在懷疑有生之年還會有比這段時間更困頓、更寂寞、更充實的經驗嗎?

論文寫完之後,我開始大量的閱讀資料,並且進一步去驗證已經寫的東西。

 

 

       回頭評估自己這兩年的書寫,發現當時一些大膽的寫作決定,真是太過大膽,所幸並未發現明顯錯誤的陳述。至少目前看來是如此。九月份開始工作之後,我的生活其實沒有什麼變化,依舊是校對文稿與翻譯,不同者僅在於過去比較像是「完整的自我實現」,而現在稍差一點。 逛書店、尋找書,然後買下來,是我覺得人生最美麗的事物,過去如此,現在也沒有改變。

 

 

       買新書讀新書讓我覺得很愉快。學校復文書店的櫃臺有一個捐獻箱,如果需要塑膠袋裝書的話,就隨意投些零錢下去,書店會捐給慈善機構。現在,我往往會捐出找的零錢,但是卻一直想起幾個月前經濟上的困窘,因為五千塊過一個月的生活方式,只會剩下簡單的餐點以及機車的油費。不過,也有好處的是,我開始親近圖書館,借書不用錢嘛,但是很不喜歡借書來看,不能亂畫也不敢折它,那種感覺就是即使整本讀完了,自我與書之間,還是存在著一種疏離感。自從去年初辭掉所有兼任講師的工作之後,幾乎沒有在咖啡廳喝過咖啡,也沒有自己花錢吃過百元以上的餐點,十八個月來買不到5本書,更令人沮喪的是體重並沒有向下修正。實在過不下去了,向家人借了一筆錢,感覺很難過,這一切真是始料未及。

 

 

       所幸一路走來,除了自己真的全力以赴之外,指導教授也竭盡心力幫助我,所以雖然論文並非大家都滿意,但是我個人是非常肯定我自己的,我想,即使再給我一年,也不見得會寫得比現在更好。回顧這段寫論文的日子,我發現自己每天都會寫一句話給自己,或鼓勵、或期勉、或咒罵、或羞辱,提醒自己要更有效率的利用每一天。除了每天認真讀書寫作之外,每個星期還會去上指導教授開的研究所課程,這也算是我的一種特殊人生觀,我利用這種方式向教導我學問的老師致敬,同時也藉著一學期的再次參與,向努力不懈的自己致敬。上述這些自己認為應該要履行的道德行為背後,其實也蘊涵了一種懷舊的美學經驗,也就是說想像自己回到那個接受思想衝撞的時空,重溫自己文藝復興的啟蒙感動。記得五年多前,我也以同樣的方式,向另一位研究人性尊嚴的老師致敬。很多人都很懷疑,幹嘛還來上課?還真的很難解釋清楚。

 

 

       由於現在做的是文字工作,整天都耗在電腦前,於是開始玩起「臉書」。透過每天經營的小農場、牧場或是飼養擬人化寵物(我在「寵社(Pet Society)」的寵物叫做Jürgen,在「寵莊(PetVille)」的寵物叫做Radbruch,...沒有對大師不敬啊!嘻嘻...)的遊戲,覺得自己的生活有某種釋放的感覺。雖然,「臉書」所營造的社群關係真實性不夠、臨場感沒有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疏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仍然營造了一個現代性的社群氛圍,而這種有距離的、略顯陌生的、不實際接觸的以及相對安全的社群關係,其實對大部分的現代人而言已經太多了。 類似的感受是「旅行」,這是一種很奇特的人類行為,我們花很多金錢、時間以及心力將自己的身體,短暫的置放到遙遠意向之所趨,然後在那兒讓自己意向之所至。換句話說,旅行是一種有血有肉的意向活動,但是旅行其實是可以以替代的方式簡單的完成。比方說,我雖然很想實地去日本走走奧之細道,但是卻懶得出門,因此透過網路上的影像、相關書籍閱讀或是連續看一個月的《暴坊將軍》,差可比擬實地旅行所帶來得感受。「臉書」的效果也是一樣的。 總之,這一年一切的榮耀、奮鬥、喜悅、緊張、沮喪都過去了,留在我們腦海裡的只剩下模糊的片段,我們已經無法改變這一切,無論好壞,都成為過往的一種紀錄,並且自我再製為「我」的一小部分特徵、性質或者什麼的。只希望這一切自我創造的結果,能令自己滿意,家人放心,朋友讚賞......似乎太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