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雇用移工.JPG

 

   

 

       家務勞動與雇用關係是女人「做性別」與「做差異」的重要場域,是她們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透過社會差異(其他女人與我有何不同)來形構自我認同(我是怎樣的女人)的畫界工作。


---- 摘自藍佩嘉,〈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雇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台灣社會學研究》,2004年12月,頁46。




       雇用家務移工所產生的複雜脈絡與個人情緒——女主人與僱傭者的契約、管理、政治關係;女主人與丈夫之間的政治關係;女主人與公婆之間的政治關係——是這個問題的表面現象,至於為什麼會產生此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首先,貨幣經濟的興起,於人與財產之間產生了一種中介的聯繫關係,而排除了原本自然經濟時期人身性與地域性的聯繫。套用Georg Simmel的看法,貨幣經濟一方面具有非人格性,但是他方面卻提高了人格的獨立與自主。也就是說,金錢實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以給付貨幣之方式取代人身義務,具有解放的性格;他方面,由於金錢亦表彰一種權利的價值,所以金錢給付義務仍然屬於一種對於權利的侷限。

 

       換句話說,女主人藉由貨幣所交換的勞力,本來就是一種「解放」的性質,問題是「解放」什麼?是轉移女性已身的「被剝削」給另一個女性嗎?還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批判的力量,重新來思考「家務」在婚姻關係中的配置問題?「解放」一詞在這裡同時扮演著剝削者/被剝削者的部署,以及被剝削者/被剝削者的部署,甚至也有可能是剝削者/剝削者的部署(雇主以貨幣剝削受僱者;而受僱者以「親情新主體」剝削雇主)。

 

       問題在於,造成剝削現象的原因是什麼?究竟是家庭結構、社會結構還是性/別結構?

       既然是一種結構部署的問題,那麼結構開放/封閉的程度可能會是一個思考的重點。以空間與門為例,「門」所連接的是另一個空間,這個空間的同意開放與拒絕開放,取決於此「門」阻絕闖入的程度。因此一個加裝安全措施裝置的門,將使我們更加確定這不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是故,門最主要的功能,可能在於阻絕「陌生人」與「闖入者」,並且隱含著一種尊重與保護的作用。阻絕與保護的結果,形成了某種利益傾向:對該空間使用者而言,門增加了使用者的利益。

       一個結構現象之所以存在,除了暫時確定的(或者說是一種虛構的)事物本質之外,其實很大部分取決於一個非主觀性的文化框架。譬如說,傳統法國式的餐飲習慣:在餐前不提供咖啡,這個社會慣例對於法國人來說並不會造成困擾,但是如果對一個不是生長於法國文化的美國人而言,可能將因此陷入飲食習慣上的困境。

 

       因此,保護功能僅能描繪門存在的一部份現象,至於門為什麼存在?則無法對之提供適當的解釋。換言之,不去徹底思考「門為何擺在那兒」,而是熱切的去探究「門應該擺在哪裡」可能反而是一種形式邏輯的思考而已。我們似乎應該將目光暫時從功能面向移開,轉移到該現象背後的「意向環境」來加以觀察。換句話說,結構本身有其特定的利益取向,不過這個利益取向並不值得去論證,值得思考的是這個結構是如何產生的?
 

 

arrow
arrow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