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活著!就是最好的價值
——罹癌五週年的回顧與建議
 
黑洛特
 
一、楔子
二、選擇與配合符合科學的治療方式
三、立刻放棄原本的生活模式
四、尋找一項可以寄託的樂趣
五、持之以恆的運動規劃
六、不要期待重返過去的榮耀
七、繼續活著!就是最好的價值
 
關鍵詞:淋巴癌、白血病、化學治療、生活模式、探索、壓力、運動、榮耀、活著
 

  

一、楔子
 
        五年前,在沒有明顯疾病徵兆的情況下,醫院宣告我罹患「T細胞淋巴癌」第四期(=〔T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註1。五年後,我試著回想當時的心情,好像總瀰漫著一股若有似無的悲傷,常常自我追問為什麼會這樣?強烈懷疑癌症末期的檢驗結果,會不會根本只是誤診?這些感覺直到現在仍然記憶猶新。一個人是否健康,其實自己並不清楚,身體屬於我所有,轉身卻彷彿他人動產,這並不可笑,我們對很多事情的確一無所知。
.................
【註1醫院確診為非何杰金淋巴癌(Non-Hodgkin lymphoma; NHLs),但已侵犯骨髓,因此我在病理分類上又歸屬(T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按「非何杰金」與「何杰金」(1832Thomas Hodgkin醫生所發現)的分類並無區分實益,似乎僅具有肯定Hodgkin醫生的醫學發現貢獻,目前學界似有放棄此一分類,改依臨床已發現淋巴瘤的特徵與性質重新分類的趨勢,2008WHO將包括何杰金淋巴癌在內區分為五個類型,總計80多種不同的非何杰金淋巴瘤被歸屬於其中四個類型,相較而觀1982年僅有16種非何杰金淋巴瘤類型,參考維基百科「Non-Hodgkin lymphoma」詞目。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抗癌,因種類不同、期別不同以及(最重要的)患者不同,並無法精確地歸納出一般性通則。我們經常聽聞,罹患同種類的癌症,有的人很快就往生,但有的人卻痊癒了。以我的病而言,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存活率並不高,很大比例的癌友無法捱到化療結束(療程原則上為三年或更長),不過即使通過化療的考驗,隨時必須面對高復發的風險,一旦復發,只有接受生存機會非常低的骨髓移植治療一途。
 
        我活過了第五年,可以說非常的幸運!五年以來我一直懷著對痊癒有所期待的心情活著,無論身體狀況多糟,依然充滿信心,並且不斷自我培力努力求生,尤其在化療期間,這種堅定的信念一日都未間斷過。僥倖活過第五年,我想自己這些年來的生活模式應該多多少少有助於存活,因此藉著回顧治療與復健的過程,希望能夠提供正在與癌症搏鬥的好朋友們一點參考。總的來說,一旦罹患癌症,首先請千萬「不要放棄治療」,心情上應該「儘可能的放鬆」,並且堅持「繼續活著」的念頭,雖然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步能走多遠,但是我的經驗告訴我,只要堅持存活的信念,就絕對會有下一步的機會。
 
二、選擇與配合符合科學的治療方式
 
        一旦罹癌,第一件事就是思考「如何治療」。固然目前有眾多「非常規治療方式」可供選擇,但是這類選擇對病患而言無疑是艱難的。倘若不用化療、放療或電療,甚至不用吃藥或進行摘除腫瘤的手術,癌症也可以痊癒的話,那麼誰願意接受目前主流的癌症治療模式呢?正是因為這些正規療法以外的治療充滿了「不確定」,我們才不得不接受並不夠完美的正規治療模式。事實上,醫學越來越進步,癌症病患的存活率也越來越高,至於其他林林種種的「自然療法」若不衝突或可參考,但前提在於:「絕對不要放棄常規治療」,生命只有一回,切莫隨便拿來充當信念上的賭注。
 
        當初,長庚醫院確診我為非何杰金淋巴癌第四期,主治醫師王博南醫師就立刻與我詳細討論治療方式,他分析兩種治療方式的利弊:倘若依淋巴癌治療模式,化療期間較短(約六次化療),但是復發率相對較高;反之,依白血病治療模式,治療期間漫長,雖然也不保證效果一定比較理想,但是理論上可以達到完全緩解。我經過審慎的理性評估,決定採取白血病的治療模式,因此,從20107月開始至20138月為止,總計接受了3年又2個月漫長的「化學治療套餐【註2
.................
【註2高劑量化療(俗稱大化療)十個療程,每個療程無論住院或門診化療皆須耗時30日至45日,每次治療結束休息一個多月再進行下一個療程,合計約18個月;低劑量化療(又稱維持性化療或小化療)2年(每週化療一次,依患者身體承受度而為調整,我完成90週後停止化療)。
 
        憑心而論,依我薄弱的醫學常識其實並不確定這樣的選擇是否正確(?),除了醫生的客觀專業意見之外,「積極治療」是我做此決定最主要的理由。罹癌既已成定局,擔心害怕於事無補,唯有盡力治療以求痊癒,才是正途。因此,我將全副的心力都放在對抗癌症這件事上,每天的生活都在盡力做好身體管理,以應付好每一次的化學治療。
 
        化療期間容易感染,一定要減少外出或接見訪客。其次,除非有堅強的理由(通常是宗教),否則千萬不要素食(尤其不要生食),必須加強營養的攝取,才能維持化療期間的體力。第三,設法讓自己多休息,失眠往往會讓病情加重,不可小覷。最後,請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破財事小,讓人笑我們傻,這比罹癌更讓人痛心。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化療期間不要勉強自己去從事較激烈的運動,等化療結束再運動也不遲,總之,多吃多睡就對了!
 
 
 
三、立刻放棄原本的生活模式
 
        即使出世的僧人也擁有一定的社群生活,雖然不能說生病一定與原本的生活模式絕對相關,但不容否認兩者之間具有相當高的關聯可能。因此,為了健康,為了能繼續活著,過往再精彩,我們也只有向之告別,重新規劃抗癌生活一途。
 
    回想當初第一家醫院宣告可能罹癌,我迅速結束手頭上的所有工作【註3,立刻返回桃園老家治療(轉赴林口長庚醫院尋求「第二意見」)。若是換做現在,我當然知道該去哪一家醫院尋求哪一位醫生的第二意見,但是五年前我對這些事情一知半解,現在想起這一段經歷覺得全憑運氣。當時父親陪我一起到醫院現場掛號,發現根本掛不進去血液腫瘤科【註4。掛號處的工作人員建議可先掛耳鼻喉科再做處置,於是我在耳鼻喉科經過李立昂醫師細心診斷、手術切片與檢驗之後,立即轉送血液科治療。很感謝遇見熱心的李醫師,即時切片確診並轉送適合的科別以及推薦適合的醫師,才能很快的展開治療控制病情。
.................
【註3當時執行編輯的兩本書正值付梓,非常感謝好友邱譯嬉接手未完成的工作,讓我可以放心的接受治療。
【註4其實若是已確定要找的醫師,就直接去詢問診間的護理師可否加掛?通常不會拒絕。這反映出一個事實,當一個人自認健康無虞,根本不會去關心這些瑣碎的醫療資訊。
 
        經過血液科王醫師解說之後,我深知這是一段漫長的治療之路,而且治癒的機率並不高,但是心中反而踏實,因為能夠「清楚瞭解自己病情與治療方式」才有辦法放心規劃爾後的生活。我立刻結束了正在進行以及未來的工作計畫,斷絕了既有的社群關係,並且婉謝親友探病或訪視。在抗癌的前三年幾乎沒有參與過任何社交活動。我發現這有很大的好處,除了避免接觸感染之外,也減少了「社交傷害」(對癌症患者而言,聊天說話或許解悶但非常傷身,往往結束之後會疲憊好幾天),而且一個人(其實也不是一個人,家人的陪伴很重要)對抗這一切——單純而堅強」。重症者必須自我營造這種悲壯氛圍,否則一停下腳步就會覺得自己很可悲,苟延殘喘像條老狗。
 
        很多人罹患癌症之後異常煩惱,原因多出在無法立刻放下原本的工作,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家長一旦罹癌整個家庭都會停擺,造成罹癌者根本無法放心抗癌。因此,無論如何,我建議至少在化療期間儘量不要工作或者減輕工作,完完全全的放下才有可能回復健康,這是定律,卻無法每個人都適用,每每聽聞罹癌者勉力工作不久往生之例,總感不捨與無奈【註5
.................
【註5這五年因治療癌症而結識的病友,其中多位朋友都是在沒有充分休息情況下重回職場,不久傳來復發或往生訊息,推敲原因,或許與壓力有關,事實上化療一、兩年之後副作用不斷,需要好好休息。
 
        癌症表面上雖是身體疾病,但是它的病因可能來自心理層面,科學證實人的心靈承受各種情緒波動與壓力,如果不加以調節或疏導,久而久之可能導致正常細胞病變。罹癌,畢竟與過往生活相關,若能脫離過去錯誤生活模式,重新靜心養性,即便癌症無法完全治癒,仍然可以安享一段清心寡欲的自在生活,也算對得起自己的身體。
 
四、尋找一項可以寄託的樂趣
 
        癌症治療期間,除了加強營養與充分休息之外,大部分病友都因此額外獲得了一段「探索快樂」的時光【註6。一開始罹癌,大多數的人都會積極蒐集有關病情的資訊,但時間一久也就倦怠,若是沒有規劃,終日無所事事反而會影響病情。人的生命歷程像是一項偉大的「探索」,生病容易讓人懷憂喪志,失去「好奇心」,此時若能自我開發,讓自己移情於有趣味的活動,必然會反餽於病情,增加抗癌成功的機會。
.................
【註6這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些朋友雖罹患重症仍必須為三餐或為自己的責任履行而苦惱,空閒時光不會太長,但即便如此,仍然應該保留給自己一個探索快樂的機會。
 
        但是,從事這項讓自己有所寄託的活動有一禁忌,那就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隨心所欲才是王道,絕對不要強求一定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一旦有壓力反而有害病情。比方說,從事閱讀活動很好,但讀什麼或讀多少都不要太在意,有讀就好;學習第二外國語更好,但是否學的精通不是重點,有進步就好。讓自己保有好奇心、探索心以及歡喜心,才是從事這些活動與學習的目的。
 
        我個人喜歡寫作、閱讀以及學習異國文化,但是生病之前除了法律專業的論文寫作與文獻閱讀之外,其他文類很少觸及。生病這五年我陸續發表了三篇法律專業論文,但這並未為我帶來太多樂趣,反而增添了不少困擾與壓力【註7。讓我充滿樂趣的寫作則是60篇的「抗癌日誌」(我定名為「我親愛的癌細胞弟兄們」),與此同時,包括小說、新詩、電影評論以及日常生活觀察也發表了百餘篇。除此之外,我也迷上了攝影,藉此可多做一些戶外活動,並透過黑白照片的媒介給出了不少詩詞【註8
.................
【註7可參閱我的學術網頁:「郭德厚:法學筆記本」,論文皆可全文下載。
【註8新詩發表於:《關於這世界的一點感覺》。
 
        書寫激起我高昂的鬥志,閱讀則向我呈現了寬闊的世界,不亦樂乎!不亦樂乎!我以自己即將告別世界作為前提,透過詩化、小說化、散文化以及影像化自己平庸的生命,確實達到了昇華身體與心靈的治療效果。重點在於,對於做不到的事請不要難過,而是要快樂的捨棄,能做多少做多少,壓力是萬惡之首,切記!切記!
 
五、持之以恆的運動規劃
 
        人總是後知後覺,事情發生了才想到要解決,求好心切之下手段往往變本加厲,一心只想儘快回到事情發生以前的那個時點,卻忽略所有的「善後」只是為了讓事情不要繼續惡化下去。罹癌,除了注定無法自我決定的基因缺陷之外,絕大多數都與過往生活習慣脫不了關係。抗癌就是要與過去生活告別,重新規劃新的健康生活,但是切記不要躁進,一切應該有計畫的慢慢進行。我記得五年前初次住院化療,某日見到一病友推著點滴架,快速地繞著迴廊快走(幾乎是小跑步),當時的我覺得這樣很好,運動是對的!現在的我則是很想告訴他,別這樣!你正在治療,應該適可而止,即使再大量的運動也無助於改善病情。抗癌,運動絕對是必要的,但不是現在!
 
        化療期間,不應該從事激烈運動,不但無濟於事,而且有害治療;但是化療結束之後,無論如何一定要選擇一項運動,因為這樣才有助於康復。我罹癌之後,惶恐的蒐集一大堆運動養生資訊,希望透過學習痊癒者的親身經驗,讓自己的身體儘快回復健康。一剛開始,身體虛弱無法外出,我每日以「甩手運動」為主,可惜沒有持之以恆,但是每回運動之後身體很感舒暢。此外,每日十點之前一定就寢,入睡之前盤腿「打坐冥想」,同時做「腳底按摩【註9。大多是照著書本或網路資訊進行這些活動,但是並沒有完全遵守,因為有些運動的學習過於艱澀(例如氣功),有些運動的進展則過於技術(例如瑜珈),我囫圇吞棗的學了很多套運動方法,練了一陣子又換另一種功法,但都沒什麼恆心,最後就依照記憶所及每日隨性的伸展一下身體。這個階段的目標就是有動到就夠了!並不期待這些功法真的有所謂的療效。
.................
【註9腳底按摩的確幫助很大,每日按摩不間斷,日久即見功效。
 
        32個月的療程結束之後,我開始面對化療的「副作用」,包括癌疲憊、化療腦(我有做多次腦部化療)、血球異常、血糖過高、囊腫、中樞神經麻痺、過敏……等等與免疫系統相關的失調反應。但是這些反應過後,總有無痛無病的時光,我開始有計畫的外出運動,希望強化自體免疫與累積體能,繼續與癌症對抗。從「散步」開始,慢慢拉長距離與加快腳步,慢慢可以「快走」,經過一年才進入可以「慢跑」的地步。走路與跑步真的是既經濟又有效的的健身方法!初期我是早起散步,後來進展到慢跑之後,漸漸演變成晚上夜跑【註10
.................
【註10化療結束之後,罹患糖尿病,必須吃藥控制,我一方面強化腳底按摩,另一方面就是晚餐後外出運動,大約經過四個月血糖即恢復正常,目前已一年半未服用任何藥物,於是漸漸習慣晚上夜跑。
 
        不可諱言,身體狀況好轉之後,我變得比較晚睡,但是運動卻一直沒有間斷,當運動進行之際,整個身體是放鬆的,大腦則進入一種冥想狀態。散步的時候,想的事情會越來越具體,很適合做一小段美夢;跑步的時候,其實很難想些什麼,只是很單純的想著時間、距離以及身體狀況,然後非常享受的體會「痛苦與堅持」。
 
    選擇任何運動都可以,但是癌症病患通常都有安置「人工血管【註11,不太適合動作伸展過大的肢體運動,例如游泳、自行車以及所有必須運用到手臂旋轉的運動(籃排球、網球、高爾夫等運動均不太適合)。我覺得在人工血管尚未拆除之前,散步或慢跑相當適合,待人工血管拆除(通常是化療結束兩年以後),就可以多樣性的選擇運動項目。總之,抗癌之路遙遙無期,但不可或缺的並不是藥物,而是持之以恆的運動。
................
【註11】參考我的舊文:【3】眾聲喧嘩的細胞突變現象
 
六、不要期待重返過去的榮耀
 
        仔細分析自己過去五年書寫的癌症日誌,發現很大一部分內容集中在討論該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或者如何善盡作為人的責任與義務?一言以蔽之,潛意識希望回到過去的生命軌跡,重新接續未完成的志業或使命。這種想法其實非常正面思考,並沒有任何錯誤可挑剔,一個人的生命不只是要求健健康康,每個人都對自己、對社會國家乃至於對世界宇宙有一番想法,倘若沒有這樣的自我期許與世界觀反而顯得有點奇怪。
 
        回到現實面來看,癌症治療痊癒已是萬幸,倘若還能夠重返職場再創事業或人生顛峰,更是極少數的幸運兒。但是這些「僥倖」往往被放大歌頌,成千上萬無法痊癒而往生的「常態」則淡化處理。人類社會對於不好的事物,通常採取「隔離策略」,一方面避免影響人心的壞信念到處散播,另一方面則維持被認為好的事物穩定存續。癌症雖然已定位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它不再冠以如「絕症」或「不治之症」之名,但癌症患者即使痊癒也會減少壽命亦屬事實。話講的好聽不代表事物本質因而會改變,只彰顯人類社會偽善的傾向以及信念的美化功能【註12
.................
【註12「屍體」與「大體」的用語轉換即為適例,又好比近日八仙樂園粉塵爆炸事件,關於「屍皮」與「大體皮膚」的爭論。
 
        罹癌病人念茲在茲想要重返榮耀是件美事,但倘若真的相信可以美夢成真,顯然是輕忽癌症的野蠻,只能說天真純潔。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一旦罹癌再也回復不了過往榮耀,更別說繼續未完成的志業或者再創顛峰這種夢話。不過,別灰心,縱然無法重返過去的榮耀,仍然可以再創「生命的榮耀」。因為罹癌必然與過去所作所為密切相關,重返過去生活模式只是再啟正常細胞突變的契機,癌症患者應該有所自覺,重返榮耀只是一句美麗的口號。
 
        從很多病友的口中或部落格分享,我們知道必須儘量自我放鬆、多休息以及多運動是讓癌細胞安靜守本分的一般性原則,至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紛擾、人自己對自己的過度期許或者人對環境世界的憂慮向往,皆為有害癌症痊癒的不利因素。很多人癌症治療一結束就興沖沖的回到職場,繼續之前沒日沒夜的身體折磨,理由很多——經濟負擔」、「沒有我不行」或者「已經全好了」等等——卻吝於給自己一個改變的可能。於是,「癌症復發」就在這種氛圍之下再度蒞臨。再糟糕的處境都有辦法尋找到一種以上的替代方案,經濟負擔是可以調整的,即使清貧但健康不是很好嗎?社會與身分定位只是一種機率,沒有你這世界或許更好也說不定?癌症沒有什麼完全好了這種說法,我們只知道透過身心靈的鍛鍊可以有助於減少癌症復發的可能,但是請問哪裡有一種方法可以完全治癒癌症呢?
 
        不要期待重返榮耀並非是一種消極的觀點,而是以「避免癌症很快就復發」為原則所進行的積極存活模式。在此存活模式之下,金錢、聲望與一切關聯虛榮與貪婪的活動,應該儘量避免。請牢記,繼續活著!就是最好的價值。
 
 
 
七、繼續活著!就是最好的價值
 
        歷經五年的休養生息,我的身體狀況總算回復了生氣,似乎與傳說中的「與癌共存」若合符節。不過,一個人的身體愈趨健康正常,對於生命的體會反而愈趨麻木不仁,這主要是因為貼近死亡會讓人覺悟過活,珍惜活著的每一分鐘,而遺忘死亡則容易虛擲生命。死亡之於我們,猶如歷史之於我們。我最近發現自己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像一般人,有時候甚至忘了自己罹癌的現實,雖然這並不是件壞事,但是仍然應該調整心態: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過,才有可能真正體現生命的價值。
 
        由於七月份的各項檢驗一切正常,而且化療結束屆滿兩年,於是醫生徵得我的同意,在八月十七日拆除了右胸的人工血管。雖然臨床上並不會積極建議過早拆除人工血管【註13,但是我對這身體內的「異質機制」深惡痛絕,早欲除之而後快!很難想像自己的右臂竟然五年都沒有丟過棒球、打過網球、游過泳或者360度的盡情旋轉……非常期待未來重新啟動右臂的完整運動模式。
.................
【註13我個人認為原因在於,數據上大多數的癌症病患都會在幾年之內復發,一旦復發多半需要再度化療,而癌症患者完全痊癒者(十年以上)的機率非常小,因此為免爾後治療麻煩,醫界多不建議很快移除人工血管。
 
        書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在於分享,希望對於處於同樣困境的朋友們有所助益,但是通篇而觀,回顧有餘,談建議卻愈感心虛。我並不確定自己的存活與抗癌過程真的具有因果關係?因此,倘若將這篇文章僅僅作為一則無常生命的對照或參考,應該才符合我書寫的精神。其實不只是對抗癌症,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該獨立進行分析,複製任何所謂的成功經驗往往以失敗收場。我誠心的祈求所有罹癌的病友,審慎客觀的評估「個人化」的治療方法與復原模式,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存活之道。「繼續活著!就是最好的價值。」最後,我謹以這句話勉勵與期待未來的我。
 

 

arrow
arrow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