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裁自我:年終回顧
黑洛特
一、今年日子過得快
二、真的喜愛閱讀嗎?
三、剩餘情緒
四、書寫於我究竟有何意義?
五、結語:經常思考與反省
 
關鍵詞:慢跑、料理、閱讀、剩餘情緒、書寫、反省
 
 一、今年日子過得快
 
    2015年給我的整體印象是「過得很快」,而且要回頭藉助行事曆才知道這一年是如何度過,可能的原因在於日子過的平順,沒有太大的波折起伏,以致於根本忘了做過哪些事情。原則上我過去一年主要只做了兩件事:「慢跑」與「料理」,這兩件事的確都是日常生活所需,每日必定進行,內容則大同小異,故而未能刺激感官,讓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理應如此。
 
    我算是喜愛慢跑,跑步進行的狀態一面是痛苦的,另一面則是享樂的,很少人類行為可以兼具這兩個對立面,相輔相成,剪裁歧見,最後讓身心達成某種共識狀態。我這一年跑了一百多回,大約兩到三天就跑一回,多則十公里,少則三公里,偶爾衝刺一下,玩玩自己。
 
    料理我也喜愛,但是一方面技藝上需要磨練,另一方面操作上需要勤勞,我兩方面都欠缺,所以總是偶爾下廚試試,沒當回事。由於母親年初腿部開刀,無法自理生活,這日常三餐只得擔下,一年下來,學會了幾道料理,但就那麼幾道,難成大器。猶記初執鍋鏟,身體勞動竟然難以負荷,才知母親多年掌廚之苦。
 
 
 
二、真的喜愛閱讀嗎?
 
    對我而言,如果說慢跑與料理是「生活」,那麼閱讀應該算是「生命」。過去讀書多半目的取向,無論是研討課教材或者書寫論文的參考書籍,很少起因於自己覺得困惑、有趣或好奇而去攤開書本挖掘知識。這種目的論的閱讀模式雖然也讀了許多書,但是讀完即丟,幾乎不會回過頭再細細咀嚼一番。有時候捫心自問,自己真的喜愛「閱讀」嗎?
 
    這問題困擾許久,因為如果閱讀對我可有可無的話,我大可將時間花在真正有樂趣的場域,而不必抱著書本進行無意義的習癖養成。如果真是這樣,自己卻毫無改變意願,那是在揮霍生命。
 
    秋天,我想到了一個法子,就是嘗試在讀書之後寫一些評論或心得,我隨意在新買的書籍中挑了兩本「小書【註1進行實驗,稱人家寫的是小書,帶著一點輕蔑,但是因為目的是要進行評論,輕蔑是免不了的方法論。我很快讀完兩本書,無法下筆,又仔細的註記一遍,還是無法下筆,於是循著兩本書的關鍵詞又讀了七到八本的相關資料與書籍,終究未能寫下隻字片語(嚴格說,應該是寫不出整合性的評論)。
.................
【註1Ronald Dworkin著,梁永安譯,《沒有神的宗教》,初版,新北市:立緒,20155月;Michel Serres著,陳榮泰、伍啟鴻譯,《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污染世界?》,初版,新北市:群學,20159月。
 
    原因在於,標的物是兩本書,兩個心靈,以我的功力與學養根本沒法將兩個世界拉在一塊,兩本小書變成無可共量的多重宇宙,讓我「敬悚交加」(numinous【註2。而後我反覆的閱讀與反省,漸漸能夠掌握個別作者的寫作脈絡與思考模式,也嘗試進入他們的世界觀觀察世界,甚至偶爾反身看到自己。但是若要我進行比較分析並寫下評論,可能還要閱讀更多背景資料,才有可能寫出東西。
.................
【註2德沃金書中一直出現的關鍵詞,用以形容宗教信念(或他主張相同地位的價值信念)所具有的情緒體驗,見德沃金,前揭書,頁28
 
    不同意見的整合不是太困難的事,但是不同世界觀是沒法整合的,越有價值的事物越是無法溝通。我從這個閱讀方式重新找回閱讀樂趣,而且在反覆閱讀與思考之後,改變與糾正許多不知道何時形成的刻板印象。比方說,我過去一直認為的金科玉律:長篇大論總是比微言大義來的理想、橫式排版比直式排版容易閱讀或者標題詳細比標題簡略來的更科學等等,現在看來都可能是值得懷疑的偏見。明年會繼續援用這個閱讀模式,尋找有興趣的主題,進行幾個重要觀念的叢讀計畫。
 
    我今年將自己有關STS【註3的書籍重新閱讀了一遍,有一個感想,那就是這一類的學術研究總是回頭重組或切割事實群,並嘗試提出最佳化策略的時機與內容,給我一種過度樂觀的感受。不禁深深懷疑這種自詡科學精神的結果論研究,真的能夠從中獲得更理想的最佳化選擇嗎?基於這份懷疑,我想明年或許再進一步讀些科學哲學的書籍,不要老是停留在經驗論的比較漩渦之中。另外,我計畫明年再多讀一些像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註4這類的人類史科普書籍,毋論書中西方優越論或中心主義的色彩,我對那些人類歷史發展的小故事感到情趣盎然。
 
.................
【註3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技與社會),又稱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科技研究),屬於一種研究科技與社會互動關係及其政治與文化意涵的學術領域。
【註4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廖月娟譯,《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0週年典藏紀念版,台北:時報,20156月。
 
 
 
 
三、剩餘情緒
 
    談完了生活與生命的內涵,一個人應該已經沒有什麼其他剩餘可供發掘,但仍有一項「情緒」無法充分為生活與生命稀釋,那就是時時襲來無法排解的「對○○的迷惘」。之所以用「○○」表達實際內容,這是因為這種情緒屬於個人化事由,每個人都不同。
 
    這不是特別新鮮的發現,這種情緒困擾隨處可見,比方說臉書上形形色色的言論,都可從中攫取每個人的「剩餘情緒」,總的來說,皆可歸類到「認識你自己」這個哲學課題【註5】。別人的情形我不清楚,老實說也沒有太多借鏡可循(因為個人化的緣故),我只知道自己在過去的生命階段裡一直隱隱約約對「未來的發展」感到不知所措。我始終保有一種沒準備妥當的緊張情緒,生病休息五年之後更演變成一份不知該準備什麼的茫然。
.................
【註5可參考幾年前病榻中寫的一篇雜文:《認識你自己》。
 
    其實,一場重病沒有結束我的生命,活著就應該是一份踏實,本不該對世事有所掛礙才對,但的確很難做到。這份剩餘情緒在我前幾個月疑似復發的陰影下輪廓了起來。鮮明了起來。那是一種空虛的感受,前無建樹,盡頭已至,如果能夠時光倒流,人生重來一次那該多好!
 
    這剩餘情緒終究無法化為烏有,因為它本是烏有。這是人生一道難題,捨棄不了,保有它也只有虛榮感,因為它是所有藝術形式中最基本的元素,尊貴卻一文不值。希望明年生活與生命更加充實,剩餘情緒越少越好。
 
 
 
四、書寫於我究竟有何意義?
 
    這個提問是矛盾的,因為我「正在書寫」。我正在寫從2005年開始至今第十一篇年終回顧,這類文本完全沒有流通性,蓋回顧專屬於個人,公諸於世唯有「矯情」而已,若硬說它是一種儀式,那也是一種長期矯情,總之,無任何意義可言。
 
    既然如此,會不會是寫給自己看的呢?這個答案完全是正解,凡是有書寫經驗的人都會贊同這種看法,因一方面重要觀點不寫下來一定會忘記,另一方面在於真正有價值的創見不見得先在腦中形成,而可能是寫作過程中才逐漸交織出來的,或許可以這樣說,一個有價值的完整思考是透過文字與文法建構出來的,它是一種外於主體的獨立呈現,甚至可以與作者本身的聯繫完全脫離:
 
    書寫是為了成就思想的獨立運動!」
 
    舉例而言,以上這個推論過程與結論(書寫是為了成就思想的獨立運動),是我在書寫這一段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內容,我就是坐在電腦前隨著鍵盤敲打節奏、文字的文法結構以及自己邊打邊朗讀的高昂情緒一步一步建構了這個論述。所以,為了讓思想顯像,書寫是唯一方法。至於,書寫過程中外於自我所創造出來的思想如何可能?或許真有書寫之神吧!我又再一次感到「敬悚交加」(numinous),德沃金不滅!
 
    回顧這一年,頗為難堪,我只寫過一篇討論日劇的長文以及回顧罹癌五年的文章,其他都是言不及義的絮叨與隨想。學術型的論文已經停工兩年,復工遙遙無期。希望2016年能夠累積更多的敬悚交加經驗,減少生命本身的浪費。
 
 
 
五、結語:經常思考與反省
 
    當一個人贊同或否定某項主張之後,自身卻吝於履行該項主張,試問此人真的贊同或否定該主張嗎?其間所生之不一致,意味著道德責難嗎?還是說,最終行動的選擇(作為或不作為)才是代表一個人對該主張的贊同或否定?比方說,(A)我贊同為國捐軀的行為高尚,但若換作自己則絕對不會如此做,於是正當的自利行為違反一開始的贊同主張,前後兩個自由意志發生衝突,產生道德問題;抑或是(B)沒有行動代表我根本否定為國捐軀是一種高尚行為,一開始的贊同主張溯及無效,不作為之際即為否定主張提出,所以根本沒有道德問題【註6
.................
【註6這兩個論證我仍在思考中,沒有定論,目前比較傾向(B)的論述,以下敘述皆以(B)論述為中心,但仍繼續思考兩者孰優。
 
    前述的問題思考,最近一直盤旋在我心中,揮之不去。重點並不在於兩個論證何者正確,而在於觀察事物做出判斷或提出主張之際,「我」有沒有被包涵在判斷對象之列?我不是神,無法自絕於群體,因此,我們不可能做出所謂「超然客觀判斷」這種事,唯有將自己納入預想的行動主體予以評價,才能得出符合現實的結論。
 
    比方說,引火自焚是最激烈的自由宣言,但我絕對做不到,因此等於我否定為了自由而引火自焚的主張,雖然我的內心決不敢忽視這可能是人類最高尚的行為之一;林鳳營鮮奶秒買秒退運動是基於公益關懷所進行的行動訴求,但我絕對做不到,因此等於我否定為公益而生的秒買秒退行動,雖然我的內心決不敢忽視這是最有效的關懷公益策略之一。由此可見,所謂的立場並不是一種信念之爭,而是交織在贊同與否定之間的一種剪裁狀態,共識不是不可能,只是它不存在於選項之任何一方,而是蘊涵於兩個選項之內【註7
.................
【註7Cass R. Sunstein在《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一書中,正是嘗試在兩個極端化中尋找與銜接可能的解決方案,Cass R. Sunstein著,堯嘉寧譯,《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初版,新北市:衛城,201512月。
 
    我祝福自己,明年生活、生命以及剩餘情緒皆有所成,能夠生產比今年更多的書寫,並且保持經常思考與反省的習慣,繼續活在人群,活出自我。並衷心盼望常來部落格拜訪我的舊雨新知,個個都變成共產黨和我一樣……哈哈,那是相聲橋段,應該是個個都能認識自己,書寫自己,個個都變成真正的自己,和我一樣。預祝各位朋友2016年平安順利!!
 
 
 

 

arrow
arrow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