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傳記生命 (1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記得1991年的輔大社圖,不但尚未電腦化,甚至所有的書都還沒有貼上條碼。聽資深管理員說,很多書就這樣被偷竊。圖書館有固定預算,不可能再花錢買同樣的書籍,因此年終盤點的時候會將遺失的書籍記錄下來,然後想辦法去影印。總之,當時的圖書館面貌很克難,但是卻充滿了美感與歷史性。 我習慣在上架的時候(將書籍依照標號排列),順便翻翻歷史比較悠久的書冊,記得當時圖書館有許多非常舊的書籍,展開它彷彿展開了歲月,光是形式就神聖的一塌糊塗,我不太喜歡閱讀,所以內容就省略。我記得有一本是在中國出版的行政法教科書,作者叫做范揚,此君不簡單,因為他還翻譯了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可說是相當早期從事科際整合研究的先驅。 輔大法律系的學生當時多半集中在利瑪竇大樓地下室讀書,如果人太多也會流竄到文學院圖書館或是理學院圖書館讀書,但是仍然比不上利瑪竇地下室所擁有的特殊氣氛。尤其是畢業校友都會群聚在此讀書準備考試,大家相互鼓勵、偶爾哈拉,令人懷念。 後來社會圖書館移到這棟叫做濟時樓的大樓,圖書館變大了,但是氣氛卻遠遜於舊社圖以及利瑪竇地下室。不過,我後來準備考試的時候,也經常去濟時樓讀書,它的外觀雖然難看,但是內部卻是個讀書的好地方,飲水機是RO逆滲透的,廁所也相當乾淨高級。尤其是每層靠窗的獨立桌椅,可以振奮的讀一整天書。不過,利瑪竇地下室還是比較令人神往,雖然它的光線、設備都不如濟時樓,但是多了一股低調的神聖感。猶記2000年到2001年之間,我與幾位好朋友埋首於地下室苦讀,當時對未來沒有願景,對自己沒有信心,一心只想趕快離開地下室。 最終,大家還是離開了。 七年一晃就過去,許久沒有再回去我熱愛的輔大圖書館,我青春埋藏之處。人生總是一個階段催促著另一個階段,我們總是無法捕捉自己每個階段完整的影像。似乎曾經是清晰的,此刻卻又那麼遙遠。 我發現每個校園原本都是美麗的,但是總是越蓋越醜,不知道原因出在何處?是整個世代審美的集體普遍墮落嗎?還是我認為的美感原本就是落伍與不及格的? 很難言說,就不說了。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4 Sat 2008 00:00
  • 再思

我想,這是一個困難的討論。其中最困難的在於什麼是興趣?興趣是一種意向嗎?如果是,那麼我們似乎必須尊重每一個認知主體,因為意向是from mind to world的形式,任何人都不能取代任何其他人的意向。比方說,我決定要去○○商場買ABCDE商品,我把ABCDE寫在我的PDA裡,然後按照PDA一一將商品放在我的購物車裡,結帳時赫然發現多了F商品。很明顯,F商品是個錯誤,因為我早已決定了ABCDE,而且並未改變。這叫做意向。 但是,有所謂純粹意向嗎?很多先哲不是告訴我們說人類是政治的動物、人類是社會的動物嗎?所以,沒有人可以遺世獨立,要知道泰山的童年是在白虎的自卑情緒中度過的。我們每個人的習性都是所處環境脈絡所建構的,興趣之所在歷史之所在,興趣並非本質論的產物,它至少摻雜著一些知識的性格,意即from world to mind的形式。舉例而言,一個高中畢業生應該依其興趣選擇大學科系這個命題,所稱的「興趣」其實應理解為「能力許可範圍內的喜好」。因為就意向而論,能力可及範圍這樣的條件不一定是必要條件;但是就知識的角度來說,能力範疇則是關鍵的先決要件。所以當你檢視自己興趣為何之際,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自己有多少斤兩,而不是這個興趣在其他人看來有多少斤兩。不過,弔詭的是能力的判斷標準往往不清楚,所以很多人會誤解自己的能力種類與範疇,簡單的講,哪來這麼大的自信? 既然如此,我們似乎應該多花一些時間進行再思的工作,因為再思會讓真正問題重新折射出來。因此,如果我生性好吃懶做,那麼我應該進一步去思考為什麼我會擁有這樣的習性?這種自我檢討其實是分析式的,而不是前意識型態的。比方說,我喜歡看王建民主投的MLB比賽這個命題,我必須再思我是對棒球比賽有興趣?還是對王建民有興趣?假若我對王建民有興趣,是因為對他這個人有興趣?還是他所代表背後的國家圖騰有興趣?如果我是對台灣能夠站在美國紐約威震八方有興趣,那麼為什麼我會認為國家的榮耀或者說愛國是一件重要的大事?愛國很好,但是為什麼要借著王建民來進行移情呢?......。 再思的好處在於,可以重構出整個意向與知識交互作用的脈絡,讓我們還原整個知識環境的可能原貌,同時也可幫助我們探索自己現在究竟擁有什麼?以及我們進一步想要追求什麼?或許當我們一再回頭檢驗自己的意向或是選擇時,我們會赫然發現自己曾經接受過哪些知識,再思可以幫助我們澄清這些知識。 我想,生命中的軌跡,無論開不開心,都應該好好的再思考一次。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或許我該珍惜這段時光,人生哪裡有機會像我現在這樣「合乎社會期待」的胡思亂想?雖然大家都希望獲得具體的知識以及應用的技能,但是論文書寫的世界恰巧與現實世界有一些距離。於是某種因為寫作而產生的愉悅隨著與現實世界的距離緩緩散布出來。 不過,當別人知道原來你學法律時,大家忽然都變得興致勃勃,於是朋友遭到詐騙、姑媽買到黑心產品、舅舅作了連帶保證人......希望能夠獲得眼前這位「法律專業人士」的訊息協助。但是,馬上就發現這位專業人士大部分的法律問題都支支吾吾,而且別說法律專業知識了,連很多法律常識都很欠缺。因為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心理不僅咒罵起來.......。 這讓我聯想起以前在輔大上甘添貴老師的課時,他說常常有親戚問他○○法律問題,他都說這個○○領域不熟,次數多了,親戚都面露不爽之色。靠!是不爽回答?還是程度太差?大學教授ㄟ!!相比之下,念哲學或社會學顯然屌的多,你問A,我回答非A,你問B,我還你非B。反正這兩個科系拿基進當有趣,更何況鄉民對哲學毫無感覺,社會學更是個屁,沒人會發問的。 最近還有一件事讓我很不爽,就是我投一些稿件,卻久久未獲回應,其中最久的一篇已經快滿9個月,寫信去問,對方也不太鳥你,只說有結果會儘速通知,請稍安勿躁。後來有機會參與法學期刊的編輯,才大概知道一些端倪,簡單的講,還沒畢業的學生不算「法律專業人士」,如果常登學生作品,該期刊的評比就會下降,比方說《中原財經法學》就是這樣才會離開TSSCI之列。鄉民看不起你,因為問你什麼都不太懂。同儕也看不起你,因為你哪裡是同儕啊! 我不是在抱怨啦!只是幹樵一下,抒發心情而已。我仍然很滿意現在的生活。好吧!來一個小故事大道理,前幾天我騎機車去民雄吃飯,結果一台汽車違規左轉,還好我技術一流完美避開,結果我還是做錯一件事,我瞥著頭對著那輛車大罵三字經,卻忘了自己還在加油前進中,於是擦撞到安全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縱然對某些現況再不滿,事情過去就算了,抱怨無濟於事而且有礙健康,眼光要放遠一些。 不過我還是忍不住再說兩句。 最近讀了幾篇英文期刊論文,發現很多文章的結構與論點都很單純,通常似乎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論點就足夠了。反觀我的國內投稿經驗,有時候那些匿名審查人的鳥意見已經接近對一本書的要求。不過,這表示審查人認真看稿,也沒什麼好抱怨的,但是有些意見就真他馬的想罵趕羚羊。 算了!算了!眼光放遠一點。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21 Mon 2008 00:00
  • 懶惰

服兵役時,因為有美工專長,備受長官青睞,感覺很有尊嚴,可是面對那些大專兵,尤其是他們講的一些事情,他們說的笑話,我不完全聽得懂,當時常常懷疑教授與學生的對話為什麼有笑點?感覺很沮喪。 我到現在仍然不解的一件事,為什麼中學時期不願意配合教育部的課程,作個用用功功的好學生呢?最近我終於搞清楚了,歸結一句話,懶惰是人類最大的罪!人世間有些事情,不必靠運氣,只需要努力就可以達到,比方說,與其抱怨○○大學師資糟糕、同儕不濟,不如努力用功想辦法轉學或是將來考更理想的研究所。但是,大多數的人都無法逃脫懶惰的糾纏,買了新書,興致勃勃看了十幾頁,往往下一次閱讀是好幾年之後,而且終身沒有讀完那本號稱必讀的武功密笈。 學習語言也是一樣,學了一、兩年小有成果,然後就不再學了,漸漸地就像是完全沒學過一樣,只好自我安慰人生苦短,其實又是懶惰罷了。記得前一陣子,看了一則有關國內CPBL某新進投手的報導,該被訪問的投手說當初美國MLB有一隊出15萬簽約金想要網羅他,他最後沒去美國,理由竟然是國語都講不好還要學英語,所以國內業餘球隊一個月兩萬元就很OK!當然這位選手應該還有其他顧慮,但是不願意挑戰,就充分顯示他的惰性。 我後來運氣還不錯,念完了大學法律系與公法研究所,現在正在寫博士論文。但是,偶爾回頭看一看,其實仍然惰性堅強,不會比那個滿身油漆的十八歲少年更努力。我現在終於理解教授與學生對話的笑點,二十年前的沮喪幾乎已經沒有任何感覺。 不管了!我只能做到這樣了。二十年前對於未來所做的夢,其實也不過如此。在此,對於諸位年輕並且正在努力的同道們,如果是用努力就可以達到的事情,麻煩各位盡心盡力,務必做到最佳化,因為人生不是只有努力而已,許多屬於天才的領域我們終生無法跨越一步。但是如果我們努力,至少在有限的人生裡可以不斷檢視那些我們用努力與不懶惰所換來的榮耀。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6 Wed 2008 00:00
  • 狗娃

「雄貓」個性有些孤僻,晚上不睡覺,每次都鬼叫到天亮。「花花」從來不叫,個性溫馴可愛,每回看到都會摸摸牠倆。這一對兄弟也不知道亂吃啥,後來都得皮膚病,整天抓啊抓,他馬的,一身都爛了。 有一天,「雄貓」被捕犬大隊捉走了,「花花」若有所思的蜷伏在汽車底盤,好像感到很孤單。一個學生覺得不忍,隔天就去把牠保釋出來,這混蛋毫不感激,又是習慣性的鬼叫一晚。不過,看到牠平安無事,倒也覺得心情愉快。「花花」看起來也比較活潑,跟著牠的兄弟一路嬉戲。 最近這幾天晚上,「雄貓」都沒在鬼叫,正覺得奇怪,後來聽房東說起,才知道狗娃這次真的回不來了。房東說,「雄貓」不知道吃了什麼玩意,口吐白沫掛點了。前幾年,也是有一些狗子流浪到這兒,大家有緣交個朋友,相處了一陣子,有的就突然失蹤,有得就生病死亡了。去年,房東代養的拉不拉多犬(名字叫「多多」),也是不知吃了路邊的啥毒物,竟然肝腎都被醫生宣告衰竭,差一點就去與可魯相遇。 我住的這一帶,居民都是種鳳梨維生,三四月正值採收,到處都是濃濃的農藥味。「雄貓」有可能是誤食農藥才會掛點。這下子,「花花」真的成了一個「狗」,從牠的眼中我看不懂悲喜,大體而言「花花」過的比以前更好。許多學生都覺得牠形單影隻,於是紛紛餵牠,「花花」吃的更多也更好。過去牠啥都吃,現在牠開始挑食。 我每天下午散步,「花花」都會陪我走一段路。而最近的夜晚寧靜許多,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為一個人,我們常常感覺到惶恐,因為我們害怕活的沒有意義,所以時常會檢討與反省自己的行為表現,看看是不是符合人之所以為人的那種personhood,其中最為一般人言說者即為「理性」,人之理性被認為屬於人之最基礎的特質或是存有條件。 例如,中學時期大多數的我們,會嘗試去填鴨一些可能對以後而言毫無意義的知識,目的只是想考取值得努力一生的大學科系。就這個命題而論,我們透過這樣的信念與慾望,賦予自己朝向一定方向之能動性,雖然過程中必須忍耐理性所不削的假知識,但是這樣的經驗恰恰符合所謂的the second-order desire or belief,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有意識的」改變自己的慾望或是信念,並據此改變自己的行動,這反證出理性在整個意向活動中的必要存在性。
我們時常關注著存在於內的某種能動性,也時時希望這股能動性可以突破生存結構的桎悎,但是虛無的氣氛常常會侵蝕我們平淡而一無是處的日常生活。於是我們常常會去懷疑那個號稱自我決定的「我」的存在。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恐怖後果,有諸多可能原因,不過最有可能的原因在於個體與群體遭遇之際所產生的不當詮釋。比方說,個體於對抗無所不在的社會結構過程中,個體想要以概括的詮釋方式凸顯其獨特之能動性以達成目的,但是此一詮釋方式卻是錯誤的,因為個體所欲伸張者乃個別之行動力,但是卻使用概括方式指涉結構,等於犯了一個自相矛盾的邏輯謬誤。個別主體所受到的不當遭遇,必須運用個別的empowerment and performativity以資對抗。 換句話說,當集體或結構運用「不容置疑」或「不證自明」這樣的axiom想要自圓其說,作為理性的人應該可以對抗或至少懷疑這樣的言說。結構往往為了某種安定系統的理由,希望我們以作為一個正統或常規行動者而存在。例如,作為學生不要蹺課、作為老師要儘可能認真研究與教學、作為有羞恥心的公民不要隨地吐痰或便溺、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禁止與已婚者、未成年人、性工作者、可魯進行交媾或是分享彼此的排泄物........。於是當我們的性慾被刺激或滿足當下,我們被規訓會產生羞恥心與厭惡感,我們深植於內心誠實的慾望能動性變的迂迴、轉折而且落入規範制定者所設定的「猥褻」語意之中。大家自己誠實面對自己體會一下,一方面感到性慾遭受刺激,同一時間卻又產生羞恥與厭惡,整個感覺實在有夠詭異,我的體會是:整體而言令我性慾高漲,很爽的感覺,尤其是羞恥與厭惡。 實際上,每一個個體的慾望與信念都是不同的,社會結構讓我們相信存在著一個正統的行動者形象,其實是一種規範性的欺騙。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說是許多人。而這些許多人組合的每個個人都是理性的。 如果可以接受這樣的觀點,那麼如果今天有一個人以金錢交易的方式與他人交媾、如果今天有一個人喜歡在網路上與他人瘋狂的幹、如果今天有一個人願意以一定價額供他人包養、如果有一個人四處兜售他人帶有分泌物的貼身衣物、如果............,社會規制力似乎都應該不動如山。我們不需要一個正統的行動者形象,我們只需要認同自己的行動形象,換句話說,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內在於我們的那些許多人都會隱蔽甚至消失,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句話也會變成有疑問的修飾語。 把每個人都視為許多人,我們不會蒙著眼相信一些自相矛盾的論述,我們會更寬容每一種看似對立的爭執,我們會時時檢討自己的行動,避免批判者與被批判者產生同一性的遺憾。如此,理性得以彰顯,人之所以為人。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感這檔事很奇特,首先它必須是與身體欲求有所區別的,比方說它不是口渴或是飢餓。再者,情感必須是有對象的,沒有對象的心情感受其實屬於純粹的性質,而不是這裡談的情感範疇。憂鬱或某種燥鬱的苦惱情結之所以難以排解的原因,並非是因為情感上的創傷真的那麼痛苦,而是因為這種情緒沒有一個可以投射的對象。 比方說,當我們得知某人死亡之時,我們會因為這個對象與我們之間的聯繫度而產生情感作用,或許我們會非常難過,或許我們無動於衷,端視這位死者對我們的重要性而定。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產生難過的情感完全是對於自己處境的情緒反應,例如失去父親或母親我們如何自處?失去摯愛或摯友我們如何自處?但是若失去的是某個毫無關連的甲乙丙丁,除非死者的死法夠經典,例如被特務暗殺的異議分子或是被凌虐致死的小娃兒,否則我們不會去思考如何自處的問題。此時固然是有對象,但是因為對象與自身聯繫度不高,於是情感的作用無法完全發揮。因此,對於一些原本聯繫度不高的對象,假如想要得到多數人的情感流向,產生共鳴,就必須要進行操作,否則無法凝聚那股澎湃激昂的情感。 可惜很多人操作的難看,這一類失敗的操作往往以政客作為代表,有時候幾乎已經到了肉麻的地步,相當噁心。比方說,最近閃靈主唱幫台灣棒球國家代表隊作了一首叫做「逆轉勝」的加油歌曲,歌曲本身相當不錯,但是如果對照一下某總統候選人的文宣,很明顯的是想將熱血球迷化為選票。一首好歌,就他馬的噁心了起來。 不過逆轉勝那首歌還不是最噁心的,最近最令人噁心的是那位費姓立法委員,他老兄自己判斷錯誤,低頭舔舔老二就算了!竟然嚷嚷著說群眾包圍他是欺負他這個『外省人』!他馬的,一個立法委員的水準竟然如此低落,連這種可能造成撕裂族群的話都朗朗上口,真是....趕羚羊雞排....。人家幹你有各種原因,也許只是因為你長的賤或是太醜,怎麼你腦殘的意識只有你的血統呢?講出這種莫名其妙的話,說實在的,連他所謂的「欺負外省人的群眾」都不好意思了起來。我想希拉蕊募款大將那番帶有種族歧視的話:「如果歐巴馬是白人男子,就不會在這個職位,他湊巧很幸運地是歐巴馬。」用來形容費姓立委其實相當貼切:「如果費鴻泰不是外省人,今天他就不會在這個職位,他湊巧很幸運地是費鴻泰。」 大家竊竊私語,吼.....這王八蛋原來是外省人,趕羚羊勒! 所以,政客常常令我們噁心、嘔吐,有部分醫界耆老指出國人之所以普遍患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往往與台灣政客橫行有密切關係。看著電視不斷放送的「逆轉勝」以及國民黨那四個王八蛋立委在電梯裡的嘻皮笑臉,我的胃酸一下子湧到了胸口.....。 不過,還好我有棒球。內野看台上飄揚著PTT網友慷慨解囊、緯來體育主播蔡明里統籌所發起製作的「大國旗」,我的情感有了意向對象,在熱淚盈眶中迎接2008年野球季的到來。 阿醜!加油。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並不遺憾,因為一個人的人生之所以會走成這樣,絕對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常常會這樣想:如果當初堅持一點,那麼現在.....如果當初忍耐一些,那麼現在.....,如果當初如何如何.....。這種想法正確嗎?為什麼當初不繼續畫油畫?如果畫到現在,我會畫到什麼境界呢? 其實這種想法根本是錯誤的,因為人的許多選擇並不是客觀的當下決定,而是早就隱藏在每個人的特質之內。這種說法乍聽之下似乎有些決定論的色彩,但是其實是一種詮釋學式的思考。我之所以停止油畫創作,那是因為我自始就不相信我會以此作為一生志業,雖然當年並不知道我究竟可以勝任什麼,但是很明顯絕對不會是繪畫。 當我一開始興致勃勃塗抹著油彩,我就知道這只是一時興起。 人生的確殘酷,不理性的人生更是可悲。我一個好朋友滴酒不沾,我問他為何如此?他緩緩說:「因為不喜歡不理性的感受。」我這位朋友的見解確為的論,保持清醒的確是人生重要的大事。 搞藝術常常令人焦慮、心悸、狂喜、憂鬱,夜夜夢境都是層層油彩的沾惹,日不成人,夜不成眠,完全活在心靈崩潰與解放的邊緣。年輕時新陳代謝良好,酒精與香菸陪伴之下,倒也勉強過活。由於預見無法再過這種生活,所以轉了彎,很自然的放棄了一切剛剛建立起來的視野與技巧。 一轉眼竟然18年沒再畫畫、作雕塑、逛美術館、聽藝術演講.....。我也不知道這樣的人生是否比較美好、適當或是理性。我和大多數的人一樣,只是繼續走自己的人生路,沒有比較令人羨慕,也沒有比較險惡。 前幾天,看了一則新聞,很難過,一個女子與其男友爭吵,嚷嚷著要自殺明志,男友搶奪她的刀反被失手刺死。報載該男子死前還親吻了那名女子。這真的是愛嗎?我非常難過,因為在我的經驗裡,很多人常常為了愛情爭吵,而且爭吵時都會激烈的要如何如何,結果往往可能因為意外而造成一生遺憾。 我所有親愛的朋友,如果你/妳有這種不理性的伴侶的話,甩了他/她吧!不值得!人生只有一次,伴侶之間不斷的爭吵、質疑與攻擊,絕對不是「愛情」這兩個字所能承載的。有一位師長說的太好了:「分手會難過.....難過一天就夠了。」雖然很難做到,但是很有道理。 那個當初的選擇都是正確的。還有如果發現朋友持刀或其他危險物品嚷嚷著要自裁,或是朋友莫名其妙在公共場所與他人發生衝突,親愛的朋友,相信我,離這種人遠一點,想死就讓他/她們去死吧!我們還有很長的人生,要多愛自己一點,我親愛的朋友們。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78年那個灰色封閉的年代,我記得在一個位於地下室的書店,買了一本很貴的筆記本。我打算用來抒發一下莫名的怒氣,我總是在與人鬥毆之後,以這種方式反省。我記不太清楚,彷彿在筆記本第一頁我寫下了對自己的期許,13歲怎麼會有自我期許這種念頭?後來我索性翻了一下過去的書寫,赫然發現了不同時期的我有著不同的自我期許。現來看來,愚蠢的多,天真的多,誠實也多。 不記得多久沒有自我期許,是因為不再天真了嗎?還是年紀大了就熱血不起來,不願意夢想自己有限的未來? 不過真是愚蠢啊!我曾經想要當個導演,因為當時我認為電影是所有文化形式中最具感染力的一種,我的目標是要拍出最具暴力血腥的武俠片,讓中國電影立足全世界。13歲的願景的確令現在的我望其項背,真他馬的發古思之幽情。 我不禁思考起一個問題,也就是自我期許的背後設定是什麼?我們嘗試著認識自己現在是什麼樣人,並且我們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其中當然沒有純粹思考這一套鬼話,我們是透過經驗的人之形象篩選,然後選擇一個令自己舒服的或是更好的現在的自己。當我們很小的時候,自我期許的形象往往是很誠實的形象,三毛曾經說過小時候她想做撿垃圾的人,還被老師白眼。當然,很少小朋友會這樣自我期許,除非我們以現在的我去建構那個已經遺忘的小時候的我,流浪撒哈拉與檢垃圾有關聯嗎?不該懷疑三毛的,掌嘴! 電影《黑暗之光》范植偉飾演的那個混混,還沒成為大哥之前就因為自己缺乏生涯規劃,隨意招惹不該惹的瘟神,好不容易把了個馬子,還沒好好認識就掛點了。因為他似乎毫無自我期許的專業學習打算,要知道各行各業都有其職業倫理,平日不做功課,也沒有任何自我期許,就是一個廢人,如果自己廢也就罷了,很多廢人還會因此拖累一拖拉庫。要知道,大哥不是只會打殺,陳浩南和山雞是漫畫人物!大哥不但是專業經理人、危機處理專家而且還要做趨勢分析,試想沒有一點自我期許如何成為大哥? 雖然年歲日增,偶爾我還是會想想未來的情境,自我期許一番。只是越老似乎自我期許的範疇就越具體也越窄。盡是一些很沒有創意的想法,甚至有些迂腐。那個想讓中國電影立足全世界的13歲少年,越來越不像是現在的我。 失去自我期許的後果,加上最近全職的書寫論文,常常會被影像或聲音牽動,似乎感情上略顯脆弱而不夠堅強。同樣的影片,比方說《斷背山》,13歲的我肯定會去分析它的分鏡、剪輯以及影像的暗示或隱喻性,而現在我只會一直淚眼朦朧的哭著想要回家找媽媽,我現在很娘,而且成了一個小孬孬。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於是第二個月開始,我出現了睡眠的問題,但是我知道這是論文寫作無可避免的現象,四、五年前寫作碩論時也是如此。一方面,我覺得應該讀更多資料,思考更多面相,以求論文品質更理想;但另一方面,似乎應該合起書本,自由書寫以求論文的創意與較佳的流暢性。總之,創作或書寫過程,就是會遇到這種模稜兩可的矛盾情結,或許弗洛依德已然落伍與不科學,但寫論文的當下似乎當作消遣讀讀也未嘗不可。 最近,睡前會先讀一段Paulo Coelho的THE ALCHEMIST,然後再念幾篇邱妙津的日記,不知道是不是這兩種書寫互相衝突,我常常做的夢是非常西區考克式的驚悚。比方說,自己幽遊廣闊的圖書館書庫時,走著走著突然看見書架一角倦坐的女子,列著嘴沖著我冷笑.......或者,一群陌生的人指摘我抄襲別人的創作.......。真是一整個詭異,往往驚醒過來,還好分得出現實與夢境。 完全開放的文本容易與情感合流,用文字塑造意境的功力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所以我們會說這種人被神靈吻過,比方說作家馮唐就被認為額頭被神靈吻過。但是實際上論文式的創作是件更為刺激的事情,因為其中知識之探索是在既侷限中展現開放,那種開放不至於失之空泛,具有非常小規模喜樂的本質。我不太會舉例,有點像是家樂福、特力屋或是COSCO的感覺,雖然身處侷限之中卻展現出可貴的愉悅。 對了!這篇網誌與徐若瑄完全沒有關係,只是我偶然發現徐若瑄幾張非常「性主體(sexual-subject)」的影像,由於徐若瑄與我們六年級的成長經驗息息相關,所以放幾張她的「主體客體化」。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歐!搞錯了,那是三、四年級的鄧麗君。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楚浮、路易馬盧、亞瑟潘......所有被稱為電影大師的傢伙,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作品不因為打上「劇終」兩個字就真的結束了。偉大的作品,會透過一些影像、聲音暗示我們這部電影是活生生的,是有延續性的,是不受時空限制的。不要誤會!這裡講的暗示並不是指續集的意思,而是指影像所產生的一種連續性情感厚度。 所以,自殺絕對不是所有黑暗苦難的解決方案,而且自殺本身反而是非常反美學的思維。比方說,芥川龍之介選擇藥物、三島由紀夫選擇切腹,這兩種自殺影像的確留給觀者某種美學印象,但是對於業主而言,什麼印象都不會產生,因為死亡後就一切無意識,無意識不會有美學情境。搞了半天!除了嘉惠他者的情感、成長與進步之外,自殺者完全沒有獲利,沒有獲利竟然就此了結,天下沒有比這檔事更荒謬的了。 但是,還是有許多人選擇自我了斷。我有時候想過,會不會是因為台灣這種腦殘式教育制度的關係?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國小、國中到高中學習到的都是一些垃圾知識。如果夠聰明的話,就別逼自己把書讀好嘛!腦袋空空,自然沒有壓力。試想台灣冬季吹什麼風?中央山脈綿延哪幾縣?這些東西學來幹嘛!冬季吹什麼風?馬的!當然是冷風。 腦袋裝了一些垃圾,生命自然開始黑暗苦難。 我最近常常回想自己二十歲的生活,除了對家人滿滿的歉意之外,我想不起來有任何一絲黑暗苦難。理由很簡單,我選擇過自己要過的生活方式,從沒鳥過國立編譯館,彷彿每天打手槍,自High,甚至一度以為自己這輩子就是個藝術家。我的恩師在我放棄美術系學業轉念法律系時,還一度十分生氣,認為我幹嘛浪費生命去讀法律這種爛學問。 他不了解的是,當我們認真看待一件事物時,就會產生黑暗苦難,於是我選擇放下,逃到另一個未知的領域。這個時刻,有自殺傾向的人就會欲罷不能,甚至將原本的樂趣轉化為痛苦的情緒。藝術這檔事,說穿了就是一種感受,感受沒了,只好換個方式活著。 執著於某件事,以為凡事都和革命一樣,一定要十次才會成功,真是最壞的教育。 要含淚活著。我是說至少。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89年6月10日,我在哪裡? 我不知道別人用什麼態度看邱妙津的日記書寫,我無法演繹某種情境對個別主體的意義,我只能借著她的書寫來憐憫自己的靈魂,作家駱以軍企圖與她對話的結果被人說成戀屍,我甚至無法理解其中的物質性。有位藝人也說,邱妙津的日記黑暗苦難,但她看後卻治癒了心裡某處。 我看了幾頁,就必須休息一下,倒不是黑暗苦難,而是太真實貼近別人的生活剪影,有些激動,有些臉紅心跳,有些自憐,有些妒忌,有些不知道為何要買別人的日記來讀。我甚至很狡猾、很無恥的這樣想過:「倘若不是天才早逝,我們甚至讀不到如此天才之作!」渴望閱讀的那個自私自利的我,竟然有著這種將主體他者化的惡劣傾向,非常令我不恥。 但是,閱讀的本質不就是自利嗎?我們有時候無法抑制自己某種意識溢出,對此該感到羞恥與愧疚嗎?我想除非經過非常殘酷的自我壓抑訓練,否則我們就是會這樣去想,甚至去做某些事。將他者的黑暗苦難用來治癒自己的黑暗苦難,完全是一個正常的舉措,去肉慾化與神格化文本才是最愚蠢的。藝人的觀點果然才是王道。 文本就是青春的肉體,作者既然不吝嗇大家分享,大家就痛快的幹吧! 1989年6月10日,邱妙津一度想要仿效每天寫作六小時的三島由紀夫,一把火燒了日記,因為僅具工具性的日記喪失工具性。當然,沒燒的結果,就是要在多年之後治療其他認識的或不認識的我們。 電影《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有個場景很值得仔細想想。兇手派瑞伏法之前,問他有無遺言,派瑞問:「我家人有來嗎?」獄卒搖搖頭。派瑞吞了口口水,緩緩的說:「無論如何....我想不起來我想要說什麼。」 如果要我說,我會遵循邱妙津的看法,日記是工具性的,是寂寞的補白,是情緒的垃圾,同時它不只是不傷身體而已,還具有療效。我甚至狡獪的這樣想過,兩本賣599元的書寫,竟然有如此神奇的療效,真是太划算了。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為一個人,其實就是作為一件事物,只是活的物件而已。前幾天從晚上九點看到凌晨兩點半,衛視電影台播出的迷你影集《超異能10號房》(The Lost Room)就是描述一個物件的世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活人物件。附帶一提,這一類的影集都超好看,例如Cinemax一月播出的《冷戰風雲》(The Company)、HBO正在播送的《黑道家族》(The Sopranos)等片,都非常正點,每個人都愛聽故事,故事當然越長越好。 我想說的是,我們只有在觀看自己的當下,才會擺脫客觀事物這種觀念,很簡單,我們很難觀看自己,沒有辦法像觀看一棵樹或是觀看另一個人那樣。如果我們觀看自己也會產生主體與客體關照模式的話,那肯定只有一個結論:瘋了。就像是電影《心機掃瞄》(A Scanner Darkly)描寫的一樣,官兵捉強盜捉了半天,原來官兵就是強盜。許多偉大學者強調典範轉移,就是要擺脫這種主體—客體公式,希望進入一種主體—主體的模式,也就是互為主體性,間主觀性這一類的術語。 為什麼要搞的如此複雜?我們只要表裡如一就夠了!為什麼要製造許多別人看不見的陰影呢?到底想要隱藏什麼呢?為什麼要營造光影美感,而不直接用三角尺,用量角器,精準刻畫出事物的物理圖形?莊子說的「罔兩」與「景」根本不必出場! 為什麼對於明明很重視的事物,卻表現的有可無可?為什麼沒有辦法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想法,而要隱藏在罔兩之中呢?為什麼沒有辦法和別人溝通呢?彷彿一切都是變動的,一回頭,一轉念,就岔題了,就莫名其妙的進入另一個世界。人地不宜究竟是事物本質還是偶性呢? 一股很深沈的感覺,沒有辦法去描寫,甚至有些像夢境,不是真的。真希望能夠表達的更明確一些,儘量減少暈眩的感覺。 我恐怕還要再思考的更深層些,找回一些什麼。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讀書頗感挫折,原來不是所有的白紙黑字都是可閱讀的,有些書名或探討議題乍看令人驚豔,但用力讀下去卻墜入萬里深淵,頭疼的不得了,按摩耳朵,按摩腳底,卻越來越模糊。閱讀之前,知識的範圍似乎是明顯可辨,沒有任何疑問,思考再加上一些創意,可以感受到成果。閱讀之後,知識卻傲慢了起來,所以的界線都消失,思考與創意似乎從來不存在,只感覺一陣又一陣的暈眩。 閱讀都如此困難,遑論創作。 這讓我想起來過去搞藝術的「藍色黑洛特時期」,我經常終日思考的圖像問題。具象的作品其實是比較輕鬆的審美經驗,有時候甚至無須去揭示某種意圖,因為具象的世界存在認知的前提內,即使質疑也只是枝節問題,我們不會去推翻已經熟悉的經驗。換句話說,我們和其他人之間的差異,僅在於觀看方式、角度與觀念上之不同,我們仍然在看同一個世界。至於抽象的審美,通常比較不那麼令人愉悅。原因很簡單,既曰抽象,意即表示沒有共同的觀看世界,而不是沒有共同觀看世界的觀點而已。 閱讀之苦,思考之刺,於是大家只好走向裝置藝術,用典故,用致敬,向歷史上的天才膜拜,暈眩才會停止。所以,「藍色黑洛特時期」只是一個錯覺,黑洛特自始自終都是粉紅色的,庸俗的粉紅色。 頭不疼了。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過話又說回來,前一陣子,連延平郡王都被金身加持,活像個田橋仔員外,楊英風的藝術品成了廉價神像。馬的,鄭成功可是積極要反攻大陸的孤臣孽子啊!搞的像是花錢買官的太平紳士。 難道一點美感都沒有嗎? 整個優美的中正校園就這樣給他一塌糊塗去,我希望未來能夠將這支難看的柱子「去勢」,回復原本樸實的校門口風貌。人家台南市畢竟是府城,近日已經打算重新回復,但是可惜的是這座水泥材質的泥塑已遭破壞(因為使用不可逆的塗料已無法回復原本色澤,甚至還夾雜金箔造成回復困難),根本不可能如台南市政府所言已召集「匠師」計畫予以回復。由於年輕時搞藝術,曾經學習過幾年大型雕塑,因此了解到這座鄭成功像是先用泥塑方式「塑形」,然後再以翻模方式選用水泥為材質「固形」,最後再施以色彩光影予以「活形」。所以,這是藝術品,而非神像,台南市政府知道自己搞砸了,但是仍然愚蠢的認為這是「神像」,所以文化局找了一堆神像匠師,卻沒有找雕塑藝術品修復相關人員參與,耍白痴一次似乎不夠,還要再笨第二次。 一般來說銅質或是F.R.P(玻璃纖維)是比較普遍的選擇,但是因為楊英風這尊雕塑比較擬人,所以用水泥材質利於上色,而為雕像藝術品上色絕非塗上油漆就夠了,嚴格說是在雕像上從事「立體繪畫」。 所以我說這尊彰顯台南府城之美的,46年的,藝術品的,雕像已經永遠消失。 除了羅蘭巴特說的作者已死的譬喻之外,這尊雕像的創造者楊英風也真的已經死了。這一整個愚蠢,可能肇因於台南文化局長對於「文化」這個詞彙的認識,所以當初沒有徵詢藝術品修復「科技」(這是重點!文化並不代表是落後啊!),而把一尊藝術品交給了神像業者。大家試著想一下這樣的圖像:將羅丹的「沈思者」雕像交給神像匠師重新上色。雖然,我個人並非極端的美學維持論者,但是這絕對是一種災難。 不過,愚蠢與迷信本是台灣的「善良風俗」,當一個事件發生,總是有許多怪力亂神的說法產生,媒體不思報導的科學性,竟是宣揚一些風水算命師的「天機」,整個台灣彷彿迷信之島,解決之道完全繫於冥冥中不可知的客觀秩序。腦殘的記者整天追著那些妖僧惑士,完全忘了自己學過新聞倫理這回事。 還好中正大學這根柱子拆了就百分之百回復舊觀,所以應該找一天辦一個「回復中正之美」的儀式,拆掉門口的陽具建築,回復中正校門口原本的素樸之美。不過,我想那是不太可能的事。馬的,以為門牌高就頂尖了!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馬的!沒事動來動去幹什麼!」莊子很屌!他竟然讓「影子的影子」作為說話主體,罔兩的發問的確具有科學精神,因為不滿影子忽靜忽動,所以直接幹譙,指責影子沒有獨立的主體性。 「我也是千百個不願意啊!」影子聞言,立即向罔兩解釋,是因為形體動,所以影子不得已才跟著動,而且這是決定論,老子根本沒法反抗。既然本質論如阿基米德點般的抬了出來,罔兩這種賤民中的賤民該閉嘴了吧!罔兩似乎也無話可說,但是罔兩為何不再追問下去?因為影子說出了令人害怕的真相: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恐怖啊!連形體本身都沒有主體性,也是隨某種趨力上下搖擺,所以影子算什麼啊!你他馬罔兩更是個屁啊! 所以,當我們滿臉無辜,提出問題的那一剎那之間,再思考一下下,不要先假設自己只屬於某一區塊的認識者,只吸取某一區塊的知識,其他都與我無關。如果你是這麼想的話,那麼別說主體自主性了,恐怕你連自己屁眼長在哪裡都不知道歐? 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大家都不願意發問與回答,那麼就只有把說話位置拱手讓給所謂的專家,專家都是狗ㄟ,你知道嗎?所以當我放屁摟!你就放心的說吧!痛快的幹吧!沒什麼丟臉的,也沒什麼好顧忌的,因為連形體的活動都不是自主自決的,又何況是罔兩呢?說穿了!這個世界哪有什麼東西是具有共同價值的?是具有共識的?沒有!沒有!大家都是偏見擁有者,當一個人口口聲聲說他的東西才是共識、才是真理,這只證明這傢伙有腦殘現象,你覺得你認識的是真理就夠了嘛!幹嘛一定所有的人都支持你的真理呢?所謂真理,也不過是一堆人不約而同拉出顏色接近的糞罷了!有值得炫耀嗎?(不過!倒是蠻神奇的巧合) 所以我說今天天氣真好,那就表示天氣真是好,管你他馬的同不同意!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小時候有個習慣,就是睡前一定要躺在床上讀一小段書,即使半個小時也好,我無法形容那種快樂的感覺。最近我又回復了這個習慣,每天睡前一定要讀個幾頁,那種感受就像是自己給自己說睡前故事。或許我已經意識到一件事實,那就是這輩子我應該就這樣過了,有下輩子嗎?如果沒有,為什麼我們都習慣加冠詞「這」呢? 小時候家境貧寒,記得當時僅有幾本書,所以重複的看了很多遍,我最喜歡的兩本是勤益書局的《人猿泰山》和《宮本武藏》。當然還有一些諸如《封神榜》、《三國演義》、《西遊記》那種半文言文的傳統章回。 我最近睡前正在重讀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念國中的時候就讀過,但是現在讀來似乎更能體會小說裡所描寫的人生百態,少年不知愁滋味,芥川文中許多箇中趣味的確要人到中年才能體會。可是轉念一想,芥川的小說大多完成於二十多歲,為什麼卻有一息看透生命的氣味呢?難怪三十五歲就自殺了,因為他的心早已近古稀矣! 這種生活真是太痛快,尤其寒假期間,圖書館人很少,埋首於一堆書籍期刊之中,選擇要讀哪些資料的過程,的確很符合芥川的格調:人生是比不上波特萊爾的一行詩。 「君看雙眼色,不語似無愁」這是芥川終身酷愛的詩句。有人認為,這句話重點在於「沈默的愁」,也有人認為「雙眼色」才是重點,我個人偏愛「不語」。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顧這三年的教書生活,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已,因為如果當作是一種長期工作的話,我可能會因為諸多考量而變得和藹可親。當學生鬼混到一定高比例的程度時,作為一位老師其實是很愉快的,簡單的講大家一起耍白痴,生活會過的容易些。但是這三年,我把每個學生都設定為每天都會自修三到六個小時的完全行為能力人,我假設我的學生會努力吸收我的講課精華,並且循著上課所提供的延伸閱讀資訊,更進一步的查閱資料,努力求知。我甚至幻想我的學生仍有困惑,所以會常來找我討論問題,希望突破學習的桎悎,邁向全新的、自我建構的美麗新世界。 我就說嘛!我太嚴肅。如果這學期的憲法課可以重來一遍的話,我想我會改變上課方式,我會規定每人買一本憲法教科書,然後上課的時候就要求全班大聲朗誦,並且規定今天朗誦的範圍回家抄10遍,下一次上課檢查。如此運作約10次上課後,才正式開始授課解惑。我想,這種磨練或許對學生才有幫助。但是,我當然沒有這樣做,因為大學號稱學術殿堂,而學術就是自由與解放。於是乎,我愛的學生們一個個成了笨蛋,每天窮盡腦容量思考讀書的「方法」,甚至常常為了將來究竟要做律師還是法官而徹夜失眠。 我不斷重複小時候就養成的嚴肅感,嚴厲而認真的教了三年書。這三年,每個星期9學分的授課壓力,剝奪了我自己讀書與寫作的時間,慢慢的我也變成了一個笨蛋,而且更慘的是我是一個老笨蛋,遠不如我的年輕學生們所擁有的市場潛力。同時可怕的事情接連發生,我開始人地不宜起來,無法正常的與他人相處,往往一句話就同他人衝突起來,我突然變的憤世嫉俗,而且不可理喻。 我和我的學生都是笨蛋,勢必一同埋葬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成為一堆笨蛋。 前幾天,與康熙學長通電話,學長說了一句「悄悄的來,悄悄的走」的人生態度,令我頓時任督二脈暢通了起來。當問題無法解決,事態勢必延續之際,美學的觀點是最好的策略。於是我整理行囊,不再關心別人是否認真學習知識,也不再探究為何事情會變成這樣? 我終於可以仔細蒐集與閱讀大量的資料,並且閒暇之際讀一些我喜歡的日本文學作品,聽一些東洋靡靡之音。終於不必再去關心別人的生涯規劃或是任何事,感覺好輕鬆。 小時候看過一部卓別林的默片《摩登時代》,這部1936年的作品表面雖然是一齣喜劇,但是骨子裡卻含有憂鬱的異化味道,我想當年的我,觀影經驗肯定是相當沈重的。那種感覺就像是面對巨大破舊的鐵皮工廠,我們無法理解真的有人會在那種環境生活一輩子嗎?主體的個別獨白隱藏了各種不為人知的理由,即使我們以客觀第三人予以觀察,仍然無法獲得所謂的真實性,我們唯一得到的不過是一些立場互異的敘事片段。 這樣淺顯的道裡,芥川龍之介在大正時期就瞭解了,他寫出令人動容的《竹藪中》,這篇小說告訴我們因為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真實,所以我們說的話、做的事通通都是自我掙扎下的激情,理性並不存在,也就是說可能的詮釋空間遠遠超過已經發生的事件。但是,更令人驚豔的是黑澤明,他竟然捨棄故事的真正篇名《竹藪中》,而選擇芥川龍之介另一篇小說《羅生門》作為電影片名。我必須說,選的真好,因為《羅生門》所描述的情景,正是填補與形塑《竹藪中》所留下來的詮釋空間。一個人在決定之前往往歷經各種心理層次的相互鬥爭,但是最後的決定卻是一剎那之間的電光石火,理性本來就不是生存之道。 芥川龍之介不該自殺的,或者至少應該看完黑澤明這部作品之後再去死。

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